21世紀的「家」: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家庭?

crystal790511
·
(修改过)
·
IPFS
·
婚姻是家庭組成的必要條件嗎?

提到「家庭」,你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什麼?
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住在一起的傳統小家庭嗎?還是三代同堂、熱鬧無比的大家族?

在今天的世界裡,「家庭」早已不再只有一種模樣。

歐洲,超過四成的孩子出生時,父母並沒有結婚。越來越多伴侶選擇同居而非婚姻,社會也普遍接受這樣的型態。許多國家已經合法化同性婚姻,離婚也不再是禁忌,而是重組家庭的一個環節。對歐洲人來說,「家」可以是靈活的、重塑的、多元的。

但在台灣,情況卻很不一樣。結婚率逐年下降,生育率更是世界最低之一,單身人口快速增加。然而,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依舊極低,「婚姻」仍被視為通往「合法家庭」的主要門票。即使2019年台灣率先在亞洲通過同性婚姻,社會接受度也依然在調整與對話之中。

這些差異引發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         在婚姻、同居、或離婚後的家庭中,孩子的成長會有什麼不同嗎?

·         法律、福利制度與宗教價值,會如何支持或限制不同形式的家庭?

·         最根本的:誰來定義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家」?

這個研究與未來的書,將主要聚焦於四種家庭形式:婚姻家庭、非婚姻家庭、同性婚姻家庭,以及離婚/婚姻後家庭。並透過五個角度來探討:法律與政策、社會學、兒童福祉、文化接受度,以及宗教

目的不是比較誰「比較好」,而是去理解不同的路徑,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當我們把台灣與歐洲放在一起對照時,可以看見兩個世界如何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家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因為,家庭不只是數據與理論,而是我們每天的生活,是我們如何去愛、去養育孩子、去創造歸屬感的地方。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