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手工艺探访——陶器篇
冲绳陶器的历史
在日本本土,陶器通常叫作“焼き物”(やきもの),而冲绳方言里则称之为“やちむん”。这种叫法流传久了,“やちむん”一词便渐渐成了冲绳陶器的代称。
回顾冲绳陶器的历史,早在 14 世纪琉球王朝统治时期,当地便开始从中国南部或东南亚各国输入陶瓷,并学习了来自这些地方的烧制方法。在江户初期的 17 世纪,琉球国王尚贞王为了振兴产业,将分散在冲绳各地的窑厂集中到了一起,由此开启了琉球有名的壶屋烧的历史。
明治时期以后,廉价陶器大量涌入冲绳,壶屋烧一度一蹶不振。但随着民艺运动代表人物柳宗悦、滨田庄司等人的到访并宣传冲绳陶器之美,以及冲绳本地工艺家金城次郎、新垣荣三郎等人的对技艺的不断打磨,冲绳陶器才免于没落的命运,并逐渐流行。
1970 年代,那霸市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禁止位于那霸市区的壶屋烧使用薪柴来烧制陶器,各大窑厂必须改用天然气,但这增加了烧制工艺的难度。与此同时,位于冲绳北部的读谷村则借用美军归还的土地,大力鼓励工艺发展;加之周边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许多陶艺家便选择搬到这里继续进行创作。
时至今日,冲绳陶器主要分为壶屋和读谷村两大地区。当然,也有许多艺术家选择在这岛上其他地方烧制陶器。
冲绳陶器的特征很难概括
根据介绍,冲绳陶器(≈壶屋烧)的特色是颜色比日本其他地方更加鲜艳,并且以制作日用器具为主。民艺运动家们特别青睐这种兼具了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但结合这周参观工房的经验来看,冲绳陶器的特别之处并非能简单概括——既能看出很多地方陶器的影响和特征,同时也具备器型、纹样等独特之处。
冲绳陶艺技法——荒烧和上烧
冲绳的陶器烧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荒烧和上烧。
荒烧,顾名思义就是烧的很随意(?)。特点是不施釉,或仅施加含铁质的泥釉或锰釉,直接放在较低温下烧制(约 1000℃到 1120℃ 左右),以保留陶土天然的质地和颜色。此外,它几乎不做纹样装饰,外表粗狂质朴,常见于大型器具,比如酒瓮、水缸或者骨灰坛等。这次,我也看到了一些陶艺师的作品,发现要将这类作品做得美观,非常考验陶艺师对于器型塑造的基本功。
上烧,顾名思义就是更“高级”的烧制方法。最大特征便是和我们一般见到的陶器类似,施加釉药后以 1200℃ 左右的温度烧制,以增加陶器的防水性,并提供更多的艺术表现空间。工匠一般会在陶土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进行彩绘和施釉。这样的陶器手感细腻,色彩鲜艳,富有光泽,常用于日常使用的食器或酒器。
冲绳陶器常见的装饰技法
冲绳陶器使用的装饰技法和日本本土相比,似乎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但它在结合了颜色、花纹和器型的排列组合后,便呈现出独特的样态。
染付(そめつけ )
一种釉下彩绘技法。它是在素烧前前的胎体上,直接使用颜料来手绘图案。
一珍(いっちん)
把白化妆土与水混合成黏土泥浆,用类似于裱花袋(又称いっちん)的工具将泥浆挤压到胎体表面,描绘出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如圆点、螺旋纹或波浪纹等。
赤绘
釉上彩绘。在已经施釉并经过第一次本烧的陶器表面,用含有氧化铁的颜料以红色为主进行彩绘,再进行低温烧制(约 700℃ - 900℃)。由于是釉上彩,红色非常鲜艳突出,但缺点是,因为赤绘属于低温烧制,这类陶器陶可能不能放入微波炉和烤箱使用。
刮刻(かきとおし)
先在陶器半干的胎体表面全面涂抹一层化妆土(即泥浆),再使用刮刀等工具将表面的化妆土或者釉药层小心刮出纹样,露出底层的胎土,使施釉层与底层形成鲜明的对比色。这样的刮划效果使图案醒目、立体,线条更加粗粝,充分体现了民艺的朴实美感。
线雕
线雕和刮刻类似,都是在陶器半干的胎体表面全面涂抹一层化妆土(即泥浆)后,再使用刻刀等工具进行刻画。但线雕主要是在陶器上拉出精美的线条,并不会大面积地刮掉化妆土或釉药层,现在也有很多陶艺家将两种方法综合使用。
飞刨
在陶器置于拉坯机上旋转时,陶艺师使用特殊的刨刀轻轻接触胎体表面,借由旋转的惯性,使其在陶器表面形成连续、均匀分布的逗点或月牙状的凹痕图案。这种方法在日本各地的民窑十分常见。
冲绳陶器的图案与色彩(待更新)
好逛的陶艺工坊和商店(待更新)
关于琉球古典烧(待更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