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果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心理咨询里的门把手效应:边界与主体性的考验

果也
·
当来访在咨询最后几分钟突然说出“我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一周”,这并不罕见。它可能是防御松动后的真实表露,也可能是对咨询师的试探。本文结合伦理与实践,讨论咨询师如何回应:不延时、不卷入共生,而是守住边界,帮助来访逐步建立主体性。

当来访在咨询结束说:“我不知道怎么熬过下一周”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来访心理咨询的时间分配了。

有的人会疑问,为什么心理咨询一定要限时,我要是到点了没说完我加钱行不行。

但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告诉你,不行,而且到点就结束,不延时。

这是在划分清晰的边界:你作为来访,需要为这50分钟说什么负责。

来访有防御性是非常常见的事,甚至说,来访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会有防御性。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来访一开始倾向于说许多表面的问题,就打着圈地试验,看咨询师能不能接得住。

当时间临近咨询结束了,来访面临两个压力:

1 我说了那么多,感觉稍微有了一点点安全感,时间不够了怎么办——这会带来压力和焦虑。

2 我好不容易熬了一周就等这会儿来说,错过了机会我要再等一周——语速加快拼命多说,值回咨询时间和费用。

这时焦虑+想要帮助容易让来访有一个即时的冲动,这时冲破的是潜意识的防御,于是整体处于低对抗、愿意倾诉的状态。

咨询师很容易发现,最后10分钟的信息量可能超过了过去40分钟的量,并且有的触及到了创伤的影子。

门把手效应时,当来访说“我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一周”是一种微妙的东西,你可以当作一种对于事实的描述,也可以当作一种对于未来的焦虑,也可以当作一种对于自己弱点的承认,也可以当作对于延时的希冀。但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试探。

这时咨询师怎么处理就非常重要。我觉得关键在于,不要接受来访的投射,激发来访的主体性。

不太好的处理方法:

过度共情,下意识认同,忍不住延时,同意私下联系等——这些都在来访的试探里失败了:在面对来访的共生试探里,咨询师延回赠了一种“我觉得你弱,你无法为自己负责”的投射,两个人完成了共谋,于是来访依然在旧有模式里寻找安全感。

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1 首先确保你的来访没有自伤、伤人倾向,这些通过之前的咨询就可以判断,那么如果这时候你觉得来访处于高风险状态,可能需要及时的提示以及和督导讨论这样的情况还是不适合继续咨询(这样的可能性很小)。

2 大部分情况会直接从这一步开始:

坚定而温和地对来访说:我也很期待下次见面,下周见。

不接来访的投射,告诉来访你在这儿,就够了。

来访会发现,你没有允许他的边界入侵,但你也没有去评判,只是一直在,你让他感觉,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要为自己的时间安排负责,要努力去寻找一个答案。

而在这期间,承认脆弱是可以的,是正常的,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

咨询师不要把自己当神,而要把来访作为一个能为自己负责也有能力最终找到自己的路的人,这就够了。

灵感来源:如何看待门把效应时心理咨询的来访者说「我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一周」?www.zhihu.com/questi...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