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也

@guoyecompassion

和高自恋者断交的八种情境与建议

和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断或不断,都有代价。本篇从亲属、婚恋、职场到朋友圈,系统梳理了不同关系情境下应对NPD的策略与取舍逻辑。不是爽文,但有现实解。核心建议是:边界永远比标签更重要。

面对创伤性披露,心理咨询师应怎么做才不越界?

当来访者透露自己曾在咨询关系中遭遇性骚扰或被诱骗,该怎么办?这是伦理、专业能力、情感调节三重挑战的复杂情境。本文从伦理守则出发,结合实践策略,讨论如何在不伤害来访的前提下守住边界、稳定关系,并识别何时需要转介。

“幽默感”值得拿命开玩笑吗?——关于毒蘑菇中毒的残酷真相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走出 ICU 的幽默英雄”,可笑着出来,不代表能笑着活到老。毒蘑菇带来的肝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玩笑过后是终身代价。幽默感不能用命换。

大众心理学的混乱期,是走红还是走偏?——谈谈武志红的争议与价值

心理学在出圈的过程中,是否必须接受通俗化、娱乐化的代价?武志红是心理学破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争议究竟在伤害心理学,还是在推动它?本文试图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理解他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为何应当允许一个学科经历“混乱的青春期”。

心理咨询师该替来访「复仇」吗?

心理咨询不是救赎剧,也不是英雄片。咨询师若一脚踏进来访的“复仇欲望”中,不但违反伦理,也容易在不自觉中演变为一种“上帝视角”的自恋游戏。真正好的咨询,是递工具,不是拔刀。

咨询师替来访复仇,是共情还是自恋?

心理咨询的本质不是讲义气,也不是陪打架。伦理,是咨询师所有能力的前提。如果咨询师开始替来访复仇,那TA或许不是在共情,而是在投射和自恋。真正负责任的咨询,是懂得在共情中守住边界,在界限内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决定要不要在一起,我只看现在,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

关于喜欢与不喜欢,不是追忆往昔,也不做未来人情债的预支。决定是否接受一个人,只取决于此刻的真实感觉和对未来的判断,而不是过去的心动。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

被网友要求“练空弦”的宁峰和B类人格的镜像

从宁峰事件聊起,理解B类人格的社交投射:为何有人如此热衷“纠正”他人,只为满足一种优越感?

“心理咨询到底是给‘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的?”

心理咨询不是贴标签,而是拆标签。我们不讨论谁是“正常人”,我们只关注:你此刻经历了什么。

分享两首修心的诗

海灵格的《我允许》vs 《击壤歌》,分享特别有能量的两首诗。

“自私的独生子女”?错了,是他们不用假装大方

“独生子女特别自私”,这句话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边界清晰、自我感强的人格的误读。在没有兄弟姐妹争抢、没有必须压抑自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学会为自己说话、主动争取本来就是应得的权利。撒娇、表达、被爱、获得,不是“自私”,而是“不需要装”。

朋友圈里的分寸感,是咨询师应该把握好的边界

在咨询关系里,哪怕是一个点赞、一个看似轻松的评论,都可能引发来访者情绪上的误读或压力。曾经我也想过:等咨询结束以后点赞总可以吧?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看似日常”的行为,其实本质上依然是咨询师主动越界。本文记录了我如何一点点摸索出自己最舒适、最安心的边界处理方式——不看、不评、不赞、不越界,只接住来访在咨询空间里愿意…

这是一次恶性自恋的狩猎,而不是性别对立

武汉某大学杨某媛事件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说这是男女之间的博弈,但我更愿意指出:这是一次人格结构的碰撞,是一个高控制欲、自我缺席的少年,陷入了一场恶性自恋者精心布置的操控之中。我们该普及的,不只是女权或反PUA的口号,而是对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心理边界的基本认知。保护自己,不是性别战争,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喂流浪猫不等于善良:自恋式感动与现实责任

你以为你在救猫,可能在杀鸟;你以为你在行善,可能在承担法律责任。关于城市生态与责任感,需要的不只是爱心,还有边界与知识。

男生对女生谨慎的看法,可以决定是否来往

在这个世界上,太多女性吃亏不是因为“想多了”,而是因为“没想够”。真正值得来往的人,应该理解这一点,而不是指责。

玫瑰不是恋爱脑,是作者的厌女投射

“为什么庄国栋和方协文的妈妈都不喜欢玫瑰?”因为作者不喜欢她。在我看来,玫瑰的设定并不能支撑她的命运,人物动机失真、情节逻辑断裂,而整部作品的叙事主轴,是对“美女的惩罚性规训”。这不是女性成长小说,而是裹着糖衣的厌女复仇剧。

玄学vs心理咨询——年轻人选玄学?

很多人以为大家沉迷玄学是“无知”,但这其实低估了人对“心理成本”的计算。玄学带来确定的爽感,而心理咨询往往是一连串未知的、不舒服的改变。当改变的代价比“暂时不变”更痛苦,人自然就会做出逃避成本更低的选择。

一个人生活更贵,也更容易被收割

当我们在网上争论“婚不婚”“男不男”“女不女”的时候,真正坐收渔利的,也许是资本。最小生活单位越小,越容易被消费主义渗透;而家庭结构的衰退与婚姻关系的风险积压,也集中在了个体人格还未稳定的阶段爆发。当女性离开传统结构,男性失去既得利益,代偿机制却没有建立,撕裂就会发生。这篇不是站队文,而是试图梳理出:为什么我们越吵,越…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是界限感不足,而不是孩子太笨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这句我们小时候常听到的话,真的只是因为孩子还小吗?也许不是。也许是大人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该说到哪一步,甚至是在孩子不断追问中,开始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没学会和孩子共处——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同时,也承认平等的好奇心。本文尝试从边界感与情绪调节的角度,给出更好的应对方案。

别让“灵魂伴侣感”蒙蔽你:写给想远离情感陷阱的你

有些感情一上来就像“命中注定”,让人觉得终于遇到理解自己、珍惜自己的人。但很多时候,这不是爱情,是一场精密设计的“情绪操控”。我整理了十条建议,帮你识别那些“以爱为名”的心理操控、情感负债与理想化诱导。不是为了否定爱情,而是提醒你:爱不是交换,更不是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