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也
没有天赋,也能靠热爱写作吗?
很多人误解了“天赋”——以为它是一个结果,有了就能召唤神龙。其实天赋是一种过程,是被正向反馈一点点塑造出来的能力。真正的天赋有两条路径:要么一开始就碾压同龄人;要么在持续的热爱与积累中,量变引起质变,天赋才显性。若没有一鸣惊人的天赋,也不妨让自己静默地写上几年。当你不再为“特别”而写,而是单纯热爱文字时,天赋才可能从…
非线性思维与表达落差:从 INFJ 的“发呆”说起
INFJ 的“呆”常常不是反应慢,而是思维太快。Ni 型思维不是线性的推理链,而是一张瞬间成形的网:当别人还在铺陈 1、2、3 时,他们已经看到 7,却无法及时“编译”出中间的路径。于是显得语塞、跳跃、没逻辑。许多 INFJ 的自卑与“冒名顶替感”,其实来自于不理解这种非线性直觉的运作方式。学会翻译自己的思维节奏,与潜意识合作,而不是怀疑它,才是 INFJ 成长…
为什么老一辈带孩子看起来轻松,而现在的父母几乎要被压垮?
老一辈的“带娃轻松”,靠的是熟人社会的支撑:院子就是托儿所,邻居是朋友,学校在家门口,孩子们能互相照看。而如今的原子化社会,让一切责任都落回小家庭身上——接送、陪伴、学习、安全、规划,全都压在父母身上。真正让人崩溃的不是经济压力,而是睡眠剥夺与持续焦虑。现代父母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时代剥夺了他们的“舒适区”。真正的成长,不是走…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过得不好?
有些人的恶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欲望增长而能力停滞”的矛盾。当一个人既渴望被认可,又无法正视自己的平庸时,羞耻感就会转化为攻击性。于是,“只要别人比我惨,我就能安心”成了他们维持自尊的方式。恶意的本质,是一种自我防御。
什么样的女生最容易被嫉妒?从心理边界看“远距离嫉妒”与“核心关系嫉妒”
被嫉妒并不全是因为优秀。远距离的嫉妒只是比较,而真正具破坏性的,是核心关系中的嫉妒——来自父母、伴侣、或亲密朋友。当一个人边界感不足,把高自恋人格放进核心圈,善意就会被误读为弱点。对这样的嫉妒,应当零容忍。真正成熟的方式,是允许口头的羡慕存在,同时坚定守护自己的能量与尊严。
怎样分辨一位心理咨询师是否真的有能力帮到你?
判断心理咨询师是否可靠,首要标准是伦理而非能力:在咨询前能明确说明保密原则和收费规则;在咨询中能记得来访细节、接住移情而不说教;在咨询间隙不跨界联系、不推销课程;在咨询结束后不打扰,不发展私人关系。真正专业的咨询师,会以来访利益为中心,遵守“伦理 > 能力”的原则,让关系安全且有效。
INFJ真的都是“得过且过”的吗?
很多人觉得 INFJ 好像“得过且过”,对成绩、物质、竞争都没有执念。但这往往是外部的误解。INFJ 更像是把能量谨慎分配到最在意的地方:物质上满足即可,学习成绩自然平稳,社交关系追求和谐,精神世界则靠独处、书籍、自然和艺术来充能。外界看到的是温和无欲,其实挑剔的部分隐藏在内心深处。一旦遇到真正触动他们的目标,INFJ 的行动力会出人意料…
炒股是年轻人的自恋粉碎机
很多人劝年轻人不要炒股,但我认为年轻人更应该用小钱去股市“交学费”。炒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照镜子。股市能快速粉碎一个人的自恋,让你在真实的涨跌中体验贪婪、愧疚、后悔、自责等强烈情绪。比起理论性的鸡汤,这些体验更能帮助人认清自己。只要记住三条底线:不用杠杆、不动用10年内需要的钱、只用亏光也无所谓的闲钱,炒股就是…
悼念珍·古道尔女爵士
珍·古道尔逝世于2025年10月1日,R.I.P.
高共情能力者更容易陷入「共情耗竭」吗?本质是什么?
真正的职业型高共情者(如医护、心理咨询师),往往有伦理、规范与经验保护自己,不会轻易陷入「共情耗竭」。相反,那些不自知的高敏感者、圣母心或讨好型人格,更容易在不设防的情况下被消耗殆尽。其本质并不是“共情太多”,而是缺乏清晰的边界感。共情耗竭常常在一两次“当血包”后就能学到教训;若长期学不会,则很可能作为代际创伤传递下去,直…
NPD 幸存者为什么吃的是哑巴亏?
NPD 幸存者往往觉得自己吃了“哑巴亏”。但从成长的角度看,接受这个“亏”,恰恰是边界感重建和自我修复的标志。与其继续缠斗,不如承认“有时候,认输才是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镜像神经元的负面塑造,让自己走上一条新的神经通路,最终从创伤中走出来。
你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吗?
聪明不是比较出来的。谦虚的人容易把自己看低,自负的人容易把自己看高。无论高估还是低估,都会偏离真实的自我。与其纠结聪不聪明,不如把精力放在设定现实目标上,学会相信自己的潜意识,会把你带到最想去的地方。
看穿别人心思,不是心机,而是高敏感
真正能“看穿别人心思”的,并不是靠心机算计,而是一种被动的天赋——高敏感人群(HSP)由于神经系统更敏锐,能够捕捉到比常人更多的细节。初期这是负担,会带来信息过载与共情疲劳;但当学会设立边界、保护能量时,它就能转化为优势。看穿别人心思不是目的,不被他人的心思绑架,才是高敏感人群真正的自由。
infj的“doorslam”和普通人的绝交,到底有什么区别?
Doorslam不仅仅是infj的专属,而是缺乏共情边界感的高敏感人群的专属。 1 共情疲劳:长久透支后的崩溃 从共情疲劳来看,是长时间,单向地不断输出,不断给一个人提供能量而没有足够的回报,导致某一时间突然觉得,不值——那我不要了。 2 收支平衡:付出与回报的断裂 从收支平衡来看,长时间的时间、经济、能量赤字,并且未来没希望收回。 3 印象分归零…
NPD的“自省”是假象:他们真的在反思吗?
普通人的自省,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而NPD的“自省”,是为了把所有的错推给别人。篡改记忆、投射羞耻、包装成受害者,这一切都不是成长,而是人格障碍的自我防御。在现实关系中,与其纠结对方是否NPD,不如专注自身边界感的建立以及学会自我关怀。
养好肠道,就是养好心:谈抑郁焦虑与脑肠轴
研究已经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死记硬背知识,而在于行动:每天新鲜食材、简单烹饪、良好的饮食节奏,让肠道稳定,也让情绪更稳定。
法棍的脆皮之争:是没教养,还是生活里的小自由?
撕掉法棍的脆皮,是没教养,还是对生活品质的小坚持?一场关于食物偏好的争执,背后可能是童年经验、羞耻感和投射在作祟。生活里,有些差异无法真正理解,但可以互不干涉,这是维持亲密关系稳定的关键。
您怎么看待付费咨询?
好的咨询师可以改变人生,遇到合适的咨询师,不管费用多少都是值得的;但差的咨询师可能带来二次伤害。心理咨询的价值和风险并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与心理准备去“换到合适的咨询师为止”,不妨先从运动和长期爱好入手,稳定自我。成长从不是学到几个道理,而是深层的神经连接和生理改变。真正可靠的咨询,往往不是几次见面就能…
为什么说懂得反省的就不是 NPD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和“高自恋”不是一回事。只要一个人还有反省能力,他大概率就不会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真正的 NPD 因为虚假自体过强、真实自体过弱,几乎不可能接受自己有问题,更谈不上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反省”就安全。高功能自恋同样会反复伤人。健康的关系不是靠给别人贴标签,而是靠守住自己的边界:在屡屡受伤前或早期就离…
心理咨询里的门把手效应:边界与主体性的考验
当来访在咨询最后几分钟突然说出“我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一周”,这并不罕见。它可能是防御松动后的真实表露,也可能是对咨询师的试探。本文结合伦理与实践,讨论咨询师如何回应:不延时、不卷入共生,而是守住边界,帮助来访逐步建立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