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友要求“练空弦”的宁峰和B类人格的镜像

果也
·
·
IPFS
从宁峰事件聊起,理解B类人格的社交投射:为何有人如此热衷“纠正”他人,只为满足一种优越感?

灵感来源:如何评价著名小提琴家宁峰在小红书被要求练空弦?

这件事很荒谬,更荒谬的是,宁峰老师真的录了视频以后,当事人继续去视频下继续大言不惭,大意是说“我说的空弦不是你拉的这种,是更复杂的....”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将某些以情绪化、自我为中心、操控欲为特征的行为模式归入B类人格(Cluster B),包括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和反社会人格等。

当然,有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标准需要精神科医生来评估,但在这个事件里,当事人表现出来了典型的“未病态但人格偏移”的迹象,她很明显有表演型+自恋型混合倾向。

从这个事件来看:

1 把“权威”拉下来,获取掌控感;

2 自己的人设是“更有资源、教养、更专业”的精英小孩的母亲形象,去评判和羞辱他人;

3 通过否定、控制他人来获取主要价值感。

这类人常见于把自己的小孩当血包,以“爱小孩的母亲”、养育“完美小孩的母亲”之类的形象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和自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果也果也|创作《失恋者的自救日志》,分享有毒人格、亲密关系与自我疗愈的文字,愿你在阅读中找到温柔与力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和高自恋者断交的八种情境与建议

面对创伤性披露,心理咨询师应怎么做才不越界?

“幽默感”值得拿命开玩笑吗?——关于毒蘑菇中毒的残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