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一辈带孩子看起来轻松,而现在的父母几乎要被压垮?

果也
·
·
IPFS
老一辈的“带娃轻松”,靠的是熟人社会的支撑:院子就是托儿所,邻居是朋友,学校在家门口,孩子们能互相照看。而如今的原子化社会,让一切责任都落回小家庭身上——接送、陪伴、学习、安全、规划,全都压在父母身上。真正让人崩溃的不是经济压力,而是睡眠剥夺与持续焦虑。现代父母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时代剥夺了他们的“舒适区”。真正的成长,不是走出舒适区,而是学会在舒适中守护平衡。

上一辈小时候,住机关大院,上机关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离家5分钟,且很多同学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上学、工作、生活范围高度重合,邻居都是熟人,背景差距不大,小孩子扎堆玩的地方,周围都是熟人。

也就是说,他们,至少0-18岁之间,都生活在熟人社会,没有多少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来往的都是小伙伴都是和自己背景差不多的人,没有太多价值观、认知上的差异。

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太需要大人陪。知根知底小伙伴,院子里一喊,就扎堆一起去玩了。

上学不需要家长送,小伙伴结伴走。因为上班时间比上学时间晚,家长甚至可以睡懒觉,因为上班同样,走几分钟就到了。

午饭学校解决,晚饭甚至很多是孩子煮好饭,大人回来吃。大院孩子多的好处是一定有同年级的朋友,放学以后把饭烧上,扎堆写作业,那时作业不多,通常晚饭前就做完了,家长不需要熬夜陪孩子改作业。

以现在动辄半小时一小时的通勤时间,上班能不早起送小孩多睡一会儿含金量,现在几乎是奢望了。

(我只是说了事业单位的情况,但其他的不管是农村还是一个街区的老街坊,其实类似,都是熟人社会。)

对比现在:

接送孩子=时间+精力+更少睡眠

陪孩子做作业=时间+精力+更少睡眠

孩子没小伙伴陪孩子玩=时间+精力+更少睡眠

没人看孩子、担心孩子遇到坏人=时间+精力+焦虑

未来就业压力=兴趣班=焦虑+金钱

现实压力=房贷车贷+焦虑+健康危机

以前有一个让人放心的环境,虽然提供的便利不是金钱化的,而是那些看起来很微小、细节但需要花时间做的事,家长不用废心,这能让家长节省大量能量。

现在所有的细节都压到了小家庭身上:接送、吃饭、学习、玩耍、额外兴趣班、安全......

然后还要加上工作的压力......

最难的地方不是经济上的投入,而是缺觉。

睡眠不足对于小孩子来说影响神经发育,对于大人来说,影响神经修复。原子化的家庭确实自由,但自由的代价是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来负责。同时,商品房小区意味着来往的邻居更不容易来往,居住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更冷漠。之前上学,学校里的同学,父母大多来自同一系统,相似的背景更利于互相理解。而现在杂居以后,同学间差距增大,更容易导致攀比和嫉妒的发生。

人还是喜欢生活在舒适区。

很多鸡汤说,人要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

但,拜托,这对小孩子来说不成立,对已经安定下来的大人同样不成立。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人要花费更多能量去适应环境,建立安全的环境,以现在的竞争和压力来说,我会觉得,可以拓展舒适区边界,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没必要走出舒适区,这是没意义的,舒适、平安、幸福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体验。

老一辈带娃,恰恰从未走出舒适区,而现在的环境,在一对年轻的夫妻有了孩子的那天起,就在不断走出舒适区来让小家得以运转,这种几乎不能停的规划和努力是很消耗人的。

同时,在孩子身上花费过多时间容易激发父母的控制欲以及导致亲子共生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孩子长出健康人格,这对孩子发展是不利的。

当代孩子间最隐秘的竞争是神经发育,神经发育好的孩子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多出去玩,放下那些自己没获得要孩子来帮忙实现的执念,也许是一个更加具有精神健康前瞻性的选择。


灵感来源:我带孩子都要崩溃了,为啥老一辈人那时候带孩子似乎很轻松?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果也果也|创作《失恋者的自救日志》,分享有毒人格、亲密关系与自我疗愈的文字,愿你在阅读中找到温柔与力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没有天赋,也能靠热爱写作吗?

非线性思维与表达落差:从 INFJ 的“发呆”说起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过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