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是界限感不足,而不是孩子太笨
大人在“做好父母倾囊相授”和“告诉你你也不理解”的非黑即白中,选择摆烂。
本质上不是孩子没有知识体系,而是体现出父母没有足够良好的和孩子沟通的能力。
或者说,没有足够好的边界感。
对于一件事,说多少,怎么说,说到哪里就停止,是需要智慧的。
做不到,就会因为孩子听不懂,或者一直问为什么,而因为不断重复的负反馈,而习得性无助,最后,就只能用“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防御自己无能的感觉。
就说一个事,比如,一个孩子对宇宙和行星感兴趣。
你开始说宇宙是什么,星星是什么,太阳系有几大行星,科普片一起看,当涉及到更深的知识的时候,给出一个概念,和预计学习的准确时间:
比如,宝贝,这个东西,你到高中就能学了,为了弄懂这个,你初中要学好这个,小学要学好那个,我现在不能教你,你要是学会了以后上学不是会很无聊?
我们要去多看一些学校不教的东西对不对?
然后,非常重要的:转移知识深度但不转移话题,比如,可以去看和宇宙有关的图书,科幻,电影......
再然后,提出一些自己也不懂的概念,然后说以后我们一起学好不好?
这样组合拳一来,孩子对体系有了懵懂的认知,同时开始接受“父母不是万能的”,开始获得主体性,比如:我要感兴趣我要自己去学。
开始接受‘父母不是万能的’”这一点本身不是所有孩子都容易接受的,有些孩子反而会因父母的不确定而焦虑,尤其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
在被尊重、被平等回应的前提下,孩子更容易将‘父母不是万能的’内化为成长动力,而非不安来源。
随着这样的训练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不会用“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搪塞,这其实隐含着一种自恋的攻击性。
哪怕换一种方式说呢:宝贝这是个超级宏大的故事,今天来不及了,下次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些和他问的事情有关的趣事。
要让孩子觉得,你们是平等的对话,但同时,又不是那么平等,不平等的地方在于:我比你多学了几年,而不是,因为你是孩子所以你什么也不懂。
2025.7.2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