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果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WE/1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是界限感不足,而不是孩子太笨

果也
·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这句我们小时候常听到的话,真的只是因为孩子还小吗?也许不是。也许是大人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该说到哪一步,甚至是在孩子不断追问中,开始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没学会和孩子共处——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同时,也承认平等的好奇心。本文尝试从边界感与情绪调节的角度,给出更好的应对方案。

大人在“做好父母倾囊相授”和“告诉你你也不理解”的非黑即白中,选择摆烂。

本质上不是孩子没有知识体系,而是体现出父母没有足够良好的和孩子沟通的能力。

或者说,没有足够好的边界感。

对于一件事,说多少,怎么说,说到哪里就停止,是需要智慧的。

做不到,就会因为孩子听不懂,或者一直问为什么,而因为不断重复的负反馈,而习得性无助,最后,就只能用“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防御自己无能的感觉。

就说一个事,比如,一个孩子对宇宙和行星感兴趣。

你开始说宇宙是什么,星星是什么,太阳系有几大行星,科普片一起看,当涉及到更深的知识的时候,给出一个概念,和预计学习的准确时间:

比如,宝贝,这个东西,你到高中就能学了,为了弄懂这个,你初中要学好这个,小学要学好那个,我现在不能教你,你要是学会了以后上学不是会很无聊?

我们要去多看一些学校不教的东西对不对?

然后,非常重要的:转移知识深度但不转移话题,比如,可以去看和宇宙有关的图书,科幻,电影......

再然后,提出一些自己也不懂的概念,然后说以后我们一起学好不好?

这样组合拳一来,孩子对体系有了懵懂的认知,同时开始接受“父母不是万能的”,开始获得主体性,比如:我要感兴趣我要自己去学。

开始接受‘父母不是万能的’”这一点本身不是所有孩子都容易接受的,有些孩子反而会因父母的不确定而焦虑,尤其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

在被尊重、被平等回应的前提下,孩子更容易将‘父母不是万能的’内化为成长动力,而非不安来源。

随着这样的训练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不会用“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搪塞,这其实隐含着一种自恋的攻击性。

哪怕换一种方式说呢:宝贝这是个超级宏大的故事,今天来不及了,下次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些和他问的事情有关的趣事。

要让孩子觉得,你们是平等的对话,但同时,又不是那么平等,不平等的地方在于:我比你多学了几年,而不是,因为你是孩子所以你什么也不懂。

2025.7.21

灵感来源:为什么大人很喜欢用“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句话来搪塞孩子的问题?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