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学的混乱期,是走红还是走偏?——谈谈武志红的争议与价值
武老师作为在一个时代的启蒙的阶段的把心理学知识传播为大众心理学,这个过程是必要的。
鲁迅先生说过: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我觉得当武老师说到巨婴国的时候,很多人醒了, 很多人说,这样说过了。
但对于睡着的人,说得温吞吞,让人继续做梦吗? 现在大家开始关注,认同,甚至批判,难道不是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学了吗?
我觉得他有争议,恰恰证明他的成功。
一个永远都是“对的”人,是没办法打破既往的惯性的。
他对于心理学的理解确实有争议,有的我也不认同,我觉得人的创伤不应该终止于原生家庭,应该放下和超越,但这不影响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值得被尊敬的人。
很多专心做科研的人,可能可以研究得很深,但对民间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而武老师作为一个跨界的,他的专业知识肯定不是最扎实的,有的,甚至于有很多可以讨论和改变的余地,但这并不影响,很多人的心理学启蒙,来源于他。
我也没有觉得我对他说的全盘接受,但是!
如果没有他站出来说,这个房子太烂了,全拆了吧。 是没人同意来装窗的。
争议带来关注,关注引发质疑和讨论,这本身就是推动大众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很多人强调“学术的严谨性”,这当然重要。但知识的传播,从来不是靠严谨取胜的。如果一个理论想要出圈,它就必须走下神坛,变得通俗、吸睛,甚至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这是所有知识走向大众必须付出的代价。
想要严谨,就去发论文、进高校。但那套体系设定了门槛,注定不会火,也很难真正触及大众。
武志红做的是另一件事:他是心理学破圈的第一批行动者。即使他的部分理论有争议、他的方式引发质疑,但即便没有他,也终会有其他人走这条路。因为他填补的,是“需求的空白”,而不是“理论的真空”。
他的专业性是否足够,在我看来是次要的。他真正重要的贡献是: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心理学、愿意去理解心理学,仅仅是激发兴趣这一点就很有价值了。
不要对知识传播过于理想化。在一个学科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正确”往往不是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被看见”才是。只有在被看见之后,才有机会被完善和规范。为了实现这一步,就必须接受传播初期的某种代价。
如果传播得动,发展注定不是线性的。它会经历一段混杂、混乱甚至被投机利用的时期——这是所有学科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只要基础群体足够扩大,纠偏机制自然会启动,新的、更好的内容也会随之出现。
相反,如果传播一开始就要求100%正确、一步到位,那不过是以“完美”为名满足某些人的控制欲或自恋。这种心态,恰恰是一种“巨婴式”的学术洁癖。
如果传播不动,它也不会消失。它会以一种介于伪科学和边缘信仰之间的东西,在小范围内悄然流传,作为某些人内心代偿的工具,继续发挥影响,只是难以被更新或纠正罢了。
2025.8.4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