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更贵,也更容易被收割

果也
·
·
IPFS
当我们在网上争论“婚不婚”“男不男”“女不女”的时候,真正坐收渔利的,也许是资本。最小生活单位越小,越容易被消费主义渗透;而家庭结构的衰退与婚姻关系的风险积压,也集中在了个体人格还未稳定的阶段爆发。当女性离开传统结构,男性失去既得利益,代偿机制却没有建立,撕裂就会发生。这篇不是站队文,而是试图梳理出:为什么我们越吵,越孤立,越消费?

有人问,男女对立,到底谁在收益,我说:资本受益。

以前人是以宗族来聚居的,现在一个人为单位也可以生活。

一起聚居的群体越大,越容易出现内部的生产资料不均,和关系上的剥削。但同时,因为内部关系代偿,向外求的需求就减少。

但对于基础生活资料,不管你一个家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三个,最小生活单位需求的刚需差异不大。比如你一个人住一套房,一辆车,一套家居,两个人也是,三个人也是。

同时,最小单位越小,向外的需求就越大,比如保姆,护工……

保姆、外卖、租房、线上心理服务等行业的增长,是建立在原本家庭结构崩解上的。

同时,最小单位越小,抗风险能力就越小,所以需要更多的技能,保险……

总之就是,最小生活单位群体人数越小,你就越需要向外消费。

同时资本包装出来的消费主义,也越容易让你花钱。

因为面对“别人都结婚,你为什么不结”的时候,你更容易用“姐/哥一个人过也很好,要对自己好一点来给超前消费合理化。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传统家庭结构对女性有结构性剥削,现在女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干了,男生作为传统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让利,不能共情。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导致女生更独立的比例大于妈宝(家里一个独儿子太容易宠了),两个群体很容易吵起来然后把客观事实变成性别对立。

女性把婚后质量下降归结于“国男不付出”,男性把婚后质量下降归结于“小仙女一天就打拳。”而日益快速的信息交换也让男生女生因为过往失败案例而加速心理上的失望(没有新鲜事,但古代也就知道家门口的事,现在随便搜一搜,可以知道全世界华人的烂事,好事却没有以同样频率曝光,或者有人写也没人看)。

本质上不是认知的下滑,而是是一种面对变化太迅速的社会的一种习得性无助。

我们还需要看到,婚姻里的孩子是吞金兽,家庭单位人数下降以后,需要的金钱、时间、精力,指数级上升。很多男性女性没做好准备,匆匆就结婚生子,还没磨合好就突然蹦出个孩子,生理、心理都没做好准备,更别说很多家庭,没有足够边界感,老人介入混乱度也是指数级上升。

面对这样的混乱,恋爱建立的那一点点感情,几乎是鸡蛋碰石头。

特别要注意我们现在头婚年龄,大部队大概在25-32岁之间(没具体查但即使有出入不改变结论),而人格成熟大概在25-35岁。

人格成熟期间,大脑会因为觉得自己足够强大,而浮现儿时创伤,这也是过往创伤(偏向复杂性创伤)集中爆发的时期。但是大部分没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是意识不到这是创伤的,再加上很多人可能有叙情障碍,根本说不清发生了什么,这时,恐惧加羞耻感就很容易造成个体向外投射。

但最大的问题也许不是‘谁更不成熟’,而是:我们在人格刚开始成熟时,就要面对最复杂的社会任务。这时,亲密关系就是最好的甩锅对象。

所以你看,结婚+建立基本生存单位需要的资金(车、房)+生育带来的混乱+两个家庭边界磨合+过往创伤爆发,它全部集中在了同一个时期。

本来如果要解决,应该是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学会表达,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共情和沟通......

但这些事情,它不容易,更容易的事,是向外甩锅。

这时候,有人说,都是对方的错,你作为小仙女小王子,让自己爽就好了......

但,就真的好吗?

2025.7.22

灵感来源:女对立,到底谁在受益?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果也果也|创作《失恋者的自救日志》,分享有毒人格、亲密关系与自我疗愈的文字,愿你在阅读中找到温柔与力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玫瑰不是恋爱脑,是作者的厌女投射

玄学vs心理咨询——年轻人选玄学?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是界限感不足,而不是孩子太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