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不是恋爱脑,是作者的厌女投射
我总感觉,《玫瑰的故事》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人物,而在作者。
她笔下对超级大美女的恶意,快可以实体化了。
整个小说的问题可以概况为一句话:设定与命运不匹配,人物不自洽,导致情节出戏、不能让人共情。
1 投射过重,人设不符合心理发展逻辑
玫瑰的角色设定是:高颜值、高情商、拥有良好的原生家庭出。
这样的人,按理说应该有更高的自主性和边界感,更好的关系筛选能力,不应该一次次陷入糟糕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地位,从逻辑上不能自洽,从心理发展角度看是失真的。
我觉得,作者把是自己作为普女的一些复杂情绪,投射到了这个近乎完美的女性角色身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厌女的。
2 命运闭环不成立:选错人只是“剧本需要”
如果玫瑰的命运要成立,她的设定至少应该是:缺爱、家庭混乱、认知扭曲,或者至少经历过重大变故(甚至父母双亡)。
换句话说,以玫瑰原始设定的资源和眼界,她根本不会一开始就选庄国栋或方协文这类人。
这不是恋不恋爱脑的问题,就是设定本身的硬伤。
3 惩罚性叙事让人不适
玫瑰仿佛从头到尾都在为“自己的美貌”赎罪。她没有犯错,但故事却让她反复被羞辱、利用、打压,仿佛这就是她美貌带来的“业障”。这种规训刻板而弱智。
我不喜欢这部作品,我觉得,它是一种裹着爱情糖衣的毒药,是新时代的裹脚布。
从心理学角度说,如果这个故事想讲通,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发展闭环。但目前来看,她的悲剧不是来源于命运,而是作者的恨意。
好的女主必完美,但当她的“完美”反而成了被处决的理由,我们会产生疑惑: “这到底是谁的故事?”
从这部小说设定的逻辑断裂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时代与情绪局限。
我没有去查作者的生平,但从作品来看,她的原生家庭恐怕并不太幸福。她可能从未真正体会过,一个好的家庭培养出的高双商美女,能拥有怎样的人生。
所以当我们硬要讨论“为什么庄国栋和方协文的妈妈都不喜欢玫瑰?”也许真正的答案是:
因为作者不喜欢她。
最后再补充一下:
凭庄国栋和方协文的妈妈与儿子的共生关系,谁做她们的儿媳妇,她们都不会喜欢。
这种家庭,本质上是以儿子为延伸自体的共生结构,应该算是当代女性结婚典型避雷对象了。
2025.7.23
灵感来源:为什么庄国栋和方协文的妈妈都不喜欢玫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