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alnuvordi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復制的歌聲與怪物的樂章

Balnuvordis
·
·
在華語樂壇,情歌成安全牌,年輕歌手沿襲老牌模式,陷入“神曲復制”內卷;韓國雖題材多元,卻也在工業化包裝下走向模式化。反觀西方,現代音樂在鄉村、搖滾、R&B、電子等多元題材中交織叛逆、自由與生命反思;日本則在高度內卷中孕育出米津玄師、YOASOBI、Ado等怪物級創作者,連Vtuber如Mori Calliope、星街彗星也能以死亡、虛無、浪漫等主題掀起全球共鳴。

在今天的亞洲主流樂壇,最常見的一幕是:

  • 有人寫了一首賣得很好的歌。

  • 第二年,另一位歌手唱了一首几乎相同的歌。

  • 再下一年,第三位歌手繼續唱相同套路的歌。
    於是我們得到的,不是音樂百花齊放的花園,而是一個用不同歌手頭像包裝的流水線工廠


華語樂壇:愛情的溫水鍋

愛情——是華語樂壇的“免死金牌”,也是創作上的緊箍咒。
無論晴天、雨天、台風天,歌詞繞來繞去就是“我愛你,你不愛我”“分手了我好痛”“遇見你我好幸運”。

這并不是說愛情歌不好,畢竟它能打動人心。但問題是,當愛情成了唯一安全的主題,年輕一輩歌手就失去了開辟新天地的勇氣。

典型案例

  • 周杰倫 – 《簡單愛》(2001):情歌模板化的經典之一,20多年后,依舊有新人試圖復制它的輕快與甜蜜。

  • 張學友 – 《吻別》(1993):KTV永恆熱門曲,年輕歌手翻唱數不勝數,哭腔與唱腔照搬,情緒也照搬。

  • 田馥甄 – 《小幸運》(2015):近十年的情歌流水線模板,旋律、和弦、歌詞主題全被無數新人“借鑒”。

  • 告五人 – 《愛人錯過》(2019):加入了民謠與樂隊元素,但依舊是愛情故事,安全且賣座。

問題在於

  1. 創作路徑依賴:新人不是探索“我要表達什么”,而是想着“我要寫一首像XX前輩那樣的歌”。

  2. 商業安全感:情歌賣得好、上榜快、KTV點播率高,公司自然要求新人先唱情歌。

  3. 觀眾審美被固化:聽眾被喂了多年愛情歌,一旦主題不一樣,就嫌“聽不懂”“不帶感”。

結果就是——華語樂壇的年輕一代,大多在翻修父母輩的老房子,而不是蓋屬於自己的新房。


韓樂:換個主題的Copy Paste

韓流的制作工業無疑強大——舞台包裝、視覺美學、編舞、營銷策略都世界一流。
但在創作主題上,韓樂也有自己的安全區——只是它不一定是愛情,而是各種可復制的舞曲公式

典型案例

  • BLACKPINK – 《DDU-DU DDU-DU》(2018):Girl Crush + Trap節奏 + 重低音副歌,這套公式被無數女團復制。

  • BTS – 《Butter》(2021):復古流行與輕松氛圍爆火后,立刻引發多團跟風制作“復古+甜感”的單曲。

  • IVE – 《I AM》(2023):高能副歌+自信主題+電子舞曲結搆,很快被其他團體以微調旋律方式復刻。

韓樂的“Copy Paste”更多體現在編曲、節奏和概念包裝上:

  • 概念先行,音樂跟隨。

  • 爆款公式被不斷套用。

  • 單曲生命周期極短,三個月后市場就急着找下一首同類歌。

如果說華語樂壇是“情歌安全牌”,韓樂則是“舞曲安全牌”。換湯不換藥,換了藥還是那鍋湯。


西方:復合主題的當代實驗場

西方樂壇的優勢,在於主題的自由與融合。愛情元素雖然依舊存在,但它往往與其他主題交織,比如社會議題、心理狀態、身份認同、甚至科幻設定。

現代案例

  • Billie Eilish – 《Happier Than Ever》(2021):前半段像一首安靜的分手歌,后半段突然爆發成搖滾吶喊,情緒從脆弱到憤怒的復合表達。

  • Childish Gambino – 《This Is America》(2018):表面是嘻哈舞曲,實際上是關於槍支暴力與種族問題的諷刺。

  • Hozier – 《Eat Your Young》(2023):用聖經隱喻和詩意歌詞探討貪婪與人性,旋律卻輕柔得像情歌。

  • Kendrick Lamar – 《Alright》(2015):既是街頭困境的寫照,也是抗爭與希望的宣言。

他們的做法是把情緒、故事和社會現實融合在同一首歌里,讓音樂既能“好聽”,又能“有事說”。


日本:怪物競技場

日本的音樂環境,是一個極端自由又極端競爭的生態
米津玄師、Ado、YOASOBI、Vocaloid、Tuki……以及VTuber衍生出的國際化音樂人,讓整個舞台變成了怪物競技場。

他們能把死亡唱得清甜溫柔,把孤獨唱得風趣浪漫,把瘋狂唱得優雅——甚至用輕快旋律唱自殺故事,讓人一邊流淚一邊哼歌。

典型案例

  • 米津玄師 – 《Lemon》(2018):悼亡之歌,旋律溫柔得像春天,痛苦與溫暖共存。

  • YOASOBI – 《夜に駆ける》(2019):自殺題材,卻配上奔跑感旋律,讓絕望帶着浪漫。

  • Ado – 《うっせぇわ》(2020):吼“閉嘴”的反叛歌,成為年輕人情緒出口。

  • Tuki – 《晩餐歌》(2023):16歲寫出哲思與詭譎交織的旋律,天賦無需等待年齡。

  • Mori Calliope – 《End of a Life》(2021):VTuber身份卻能創作關於生命盡頭與自我反思的深情作品。

  • 星街彗星 – 《Stellar Stellar》(2021):一首關於追夢與孤獨的歌,把偶像形象與真實情感融為一體。

  • DECO*27 – 《Ghost Rule》(Vocaloid):用初音未來唱被背叛與謊言,情緒沖擊力極強。

為什么他們能這樣

  1. 主題自由到極端:沒人規定你必須唱愛情。

  2. 音樂內卷成怪物:競爭激烈逼着大家不斷突破題材與制作水准。

  3. 國際化與本土化并存:VTuber和Vocaloid打破國界,同時保留日式敘事的深度與細膩。


諷刺的結局

在華語和韓樂的安全牌邏輯里,“成功”的意思是——找到別人走過且賺過錢的路,然后照着走。
區別只是:

  • 華語:情歌換皮游戲。

  • 韓樂:舞曲換皮游戲。

而在西方與日本,“成功”的意思更接近——找到你自己的路,然后用你的音樂把它鋪開,讓別人也願意走一遍。

諷刺的是

  • 華語樂壇內卷出的,是copy paste文化

  • 日本樂壇內卷出的,是怪物級別的歌手

真正的創作者,寫的是自己感悟的世界,而不是模仿別人感受的影子。
因為人無法完全共情他人的完整感受,模仿出來的只會是四不像——而四不像,終究是不會飛的。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