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aded.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入中…

钱这东西:从法币到数字货币

jaded.chen
·
这篇其实就是聊「钱」:从奶奶抽屉里的粮票,到今天手机里的二维码,再到比特币和数字人民币。钱一路变过来,从来就不是纸或者代码,而是大家共同的信任。法币像汤面那层浮油,比特币像锅里漂的辣椒,数字人民币就是把汤装进了保温杯——花样再多,最后我们喝的还是那口热气,能不能暖到胃才是真的。

我奶奶抽屉里一直有几张粮票。小时候我当玩具看,她却郑重其事地说:“这东西当年比钱管用。”那时候我才第一次明白,原来钱不一定是一张钞票,有时候是票子,有时候甚至是一碗米。


钱的本质,是方便大家交换。古代有人用贝壳、盐巴,后来换成金银,再后来变成纸币。纸币其实没啥内在价值,但因为政府说它是钱,大家就信了。这就是“法币”——靠法律和政府信用背书。


法币的好处是方便、稳定。坏处也明显:政府想多印就多印。印得太多,就叫通胀。通胀最直观的例子,不用翻书:你上个月还喝10块的奶茶,这个月突然变成12块;你习惯买的咖啡从18涨到22,工资却一分没涨。法币的副作用,就是你手里的钱在悄悄缩水。


不过,印钱也不是纯粹的坏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不敢花钱、不敢投资,企业日子难过,政府就会放水,多印钱推到市场里,让人敢消费、敢借贷,好歹先把机器转起来。问题在于,水一旦放多了,就会变洪水。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那些几万亿一张的钞票,就是洪水泛滥的极端例子。


到了这里,你会发现,钱已经完全脱离了“物”的形态。它是一种故事,一种共识。只要大家都信,它就是钱。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人不信政府了,就写下了比特币的白皮书。比特币很叛逆:它不要央行、不要政府,只要代码。靠区块链记账,谁也不能随便印。它的魅力在于——总量恒定2100万枚,不会被通胀吞噬。


但问题也很明显:价格波动太大。你今天用0.01个比特币买奶茶,明天可能就得花0.02。就像你充值手游点券,本来100块能买1000钻石,结果过两天只值500钻石,谁还敢玩?

所以,比特币更像是“数字黄金”,是投机品,而不是日常货币。


与此同时,各国央行也没闲着。比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其实就是法币的数字版——依旧由央行背书,但换了个壳子,从纸钞变成手机里的APP。它的作用更像升级:减少现金麻烦,方便追踪资金流动,顺带让支付更统一。


于是今天,我们有了三种“钱”:


1. 法币:你工资卡里的数字,靠政府信用。



2. 加密货币:像比特币,以算法和共识为基石。



3. 数字法币:数字人民币等,本质还是法币,只是更高科技。




钱的形态越来越花哨,但本质没变——它就是一条河,从贝壳、银锭、纸币、银行卡、二维码,到今天的比特币,河道换了无数次,真正流动的,始终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


所以我常常觉得,钱就像一碗汤。

法币是那层浮油,看起来闪亮,飘在最上面,给人安全感,但一旦搅散,就很快消失不见。

比特币像汤里的辣椒,有人一口下去觉得过瘾,眼泪鼻涕一把流;有人却被呛得怀疑人生。它刺激、热烈,但绝不是日常餐桌的必备。

至于数字人民币呢,它像是把这碗汤盛进了一个漂亮的保温杯里。汤还是那碗汤,只是更方便携带,不容易洒。


可归根结底,你不会为了浮油、辣椒或杯子而喝汤。

你喝的,是那份热气,是它顺着喉咙下去时,胃里被一点点温热填满的感觉。

钱也一样,不管它是纸钞、代码,还是APP里的余额,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买到你需要的东西,让你活得安心。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最靠谱的货币,其实还是那一碗真汤。能让你当下满血复活的东西,比任何区块链、算法或政策,都更直接。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