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头上香疤的出现和消失

三藏川
·
·
IPFS
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和尚头上有9个香疤,有时候却又没有。和尚头上究竟该不该烫香疤?这种习俗究竟何时来的?现在寺庙里的和尚又为何都不烫了呢?

说到和尚的形象,相信许多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头顶9个香疤。这一点在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里十分明显,影片最后,李连杰所饰演的觉远跪在方丈面前,接受了烧戒疤的仪式。那里面的和尚,人人头上都有化妆师给制造出来的“香戒”。然而如果我们去看1986年版的《西游记》,就会发现里面的和尚居然没一个头上有香疤。《少林寺》的故事背景是隋末唐初,而《西游记》则是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所以差不多同时代。那为何《少林寺》的和尚有戒疤而《西游记》没有呢?这是《西游记》的化妆师粗心大意吗?恰恰相反,这可能正是剧组更加专业的反映。

首先这是一个宗教政策上的改革,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开了个会,会后通过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在其中“关于传授戒法的问题”第八条规定:“目前,我国汉族地区僧尼受菩萨戒时,在头顶上烧香疤一事,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

该文件确认了两件事。第一,烧香疤是唐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所以隋末唐初的和尚不太可能头顶都烧香疤。第二,这个仪式不是佛教原有的,今后一律废止。

《西游记》的拍摄始于1982年,并在1986年正式播放,而此时烧香疤已经被废止,剧组讲的是佛教故事,自然会关心相关制度,所以不再让自己的演员脑袋上画上香疤也就合情合理。

我们现在了解了烧香疤止于1983年,那么,这种传戒仪式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它真的不是佛教原有的仪制吗?可是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这样一种仪式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1944年7月,学者谈玄在上海佛学院的杂志《妙法轮》上发表了一篇小论文《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在其中指出最早的戒疤之仪式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当时元世祖让释志德主持天禧旌忠两座寺庙,每当受戒仪式的时候,不仅会让立志出家者的父母兄弟出席观礼,还会“燃香头顶指为终身誓”。谈玄认为这是汉传佛教受戒烧香疤之始。

但问题在于,主持该仪式的志德法师又是怎么想到这种方式的呢?这一行为真的是到元代才开始有的吗?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会发现有两部重要的佛教经典都提及了类似的焚烧身体的行为,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们很可能是戒疤习俗的真正来源。

第一部是由高僧鸠摩罗什在公元4世纪初翻译的《法华经》(也称《妙法莲华经》),在其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里,记载了药王菩萨烧掉自己的手臂来供养佛的行为,佛看了很开心,并说这种烧自己手指脚趾来供养的方式,胜过用一国一城供养,用妻子供养,用各种奇珍异宝供养,是“最尊,最上”的布施。原文是:“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所以,既然佛都称许了这种焚身供养的行为(现代社会至今犹有佛教徒自焚的行为,其源皆出于此),自然会有一些信仰极其坚定者去效仿。所以从公元5世纪开始,在《高僧传》系列作品中,中国僧人主动焚身的记录便屡见不鲜。比如451年焚身的慧绍,526年焚身的道度,629年(李世民当皇帝那会儿)焚身的一对比丘尼姐妹,852年焚身的定兰,955年焚身的普静……许多对释伽牟尼成佛的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释伽牟尼在成佛之前也进行了各种苦行,最后发现苦行是无法达到解脱的,所以放弃了这一路径。而且在佛教重要的戒律经典《四分律》中,明确提出:“比丘出家者,不得亲近二边,练习爱欲,或自苦行,非贤圣法,劳疲形神,不能有所办,比丘除此二边已,更有中道。”那么焚身这种极端的修行方法,又是怎么会出现在佛经上面而且还被不断效仿的呢?这个乃是源于印度修行者的苦行传统,毕竟,连释伽牟尼,也是跑到雪山里面苦修了六年的,这差点害死他的六年苦行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且,释伽牟尼涅槃之后,成为佛教领袖的伽叶是个提倡苦行的僧人,跟随他的修行法的僧人们叫做“头陀”,梵语里面其实就是苦行的意思。而焚身是苦行方法中的一种,且是最难的一种,所以对于那些信仰坚如磐石的人而言,通过最难的焚身苦行来达到他们心中的信仰目标——涅槃解脱,也便是一个选项了。另外僧人的焚身往往是公开进行的,无论是直接焚烧身体还是焚烧手臂或手指,焚身者往往一边忍受着被焚烧的痛苦,一边面不改色地诵读《法华经》,这就使得整个焚身过程有着一种强烈的神奇感,对围观者带来极大的心灵冲突,从而产生巨大的信仰宣传效果。尤其对于绝大多数不识字的,无法通过阅读经文来领会佛教信仰的庶民而言,这一仪式是佛教信仰真实可信的明证。所以《高僧传》在记录后秦高僧法羽自焚的场景时,用了“道俗观者,莫不悲慕焉”这样的描述。也就是说,围观者在为生命逝去感到悲伤的同时,又会羡慕自焚者能够如此无畏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并超脱涅槃的境界。用现代社会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众焚烧身体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感染观众,并获得远比文字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尽管佛教戒律并不鼓励这一做法,但它依然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是在唐代被翻译的《楞严经》,在这部大乘经典里面,佛再次称赞了燃指供养的功德。他跟阿难说自己圆寂后,如果后人能在他的塑像前面烧掉一根手指,或者把点燃的香柱插在身上,那就不仅能把自身以前的罪孽全部偿清,还能摆脱一切烦恼,达到解脱的境界。唐代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极盛的时候(以至于道教为了抢风头,炮制出《老子化胡经》试图证明佛教祖师释伽牟尼是老子的化身),甚至有些皇帝都亲自下场宣扬佛教,所以通过焚身这种方式来实现信仰目标的高僧自然不会少。比如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下诏去法门寺迎佛骨(传说是佛陀的中指指骨)入宫,据《宋高僧传》记载当时就有元慧、息尘两位僧人燃烧自己手指供养。而这种苦行之道,在儒家士大夫眼里看来,就是疯癫愚昧,而且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破坏,所以韩愈就在《论佛骨表》里对此激烈地表示反对:“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而韩愈的这篇著名反佛奏章也从侧面印证了焚烧身体这种修行方法在当时并非罕见。

不过韩愈绝对不会想到的是,到了宋代,焚顶烧指这种本属佛教的做法居然被一个儒家的大孝子给用上了。北宋二十四孝之一的朱寿昌,从小与生母失散,虽然他仕途顺利,但始终思念不知流落何方的生母。后来在宋神宗年间辞官去寻母,史书上记载他为了表示意志坚定,“以浮屠法灼臂燃顶刺血写佛书”,最后终于找到了失散五十余年的老母亲。皇帝知道后亲自召见并令其官复原职,当时苏轼王安石等人都写诗称颂。不过也不是每个皇帝都会喜欢佛教的此类做法,比如北宋末年的宋徽宗,这位笃信道教的皇帝,就在大观四年(1110年)下令禁止燃顶、炼臂、刺血、断指等佛教苦行。这位道教皇帝后来甚至还试图通过改名来彻底去除佛教的外来色彩,比如将释伽牟尼封为“大觉金仙”,文殊菩萨封为“安惠文静大士”,逼迫寺庙给佛像们穿上道教服饰,并把佛教徒改称为“德士”等等。当然,这种闹剧式的做法最后草草收场。但我们追溯到这里可以大致得出结论,烫香疤作为一种受戒仪式的做法,至少到宋代还没有出现。在佛教徒的具体修行实践中,燃顶炼臂这类做法尽管并不罕见,但只是作为个体苦行之道,在唐宋两代既有人效仿,也曾遭到来自儒家或者皇帝的反对或禁止。

然后就到了元代,前面说过根据谈玄的考证,最早有记录的受戒烧香疤仪式始于1288年,始作俑者是释志德法师。据《大明高僧传》记载,志德十二岁出家,曾被元世祖召见,御赐紫袍,主讲《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当时的佛门中人流行饮酒结交官吏,但志德严守戒律,在天禧寺三十多年,只有一双鞋一套僧衣,终身不换。可见这是一个非常严于律己的高僧,他对其僧众的管理也同样严格。虽然不知道他当时要求受戒的出家人得烫几个香疤,但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和尚逐渐开始都用烫香疤这一方式来表示终身守戒的决心。

等到了1362年(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来自印度的指空禅师游历到云南大理时给大众说法,当时有人请他说说《戒经》,指空回答说“燃顶焚臂”,听讲的“官民皆然”(事见《梵僧指空禅师传考》)。也就是到这时候,很可能大众已经接受了受戒需要进行“燃顶”仪式这一做法了。

如果说元代的烫香疤还仅仅是寺庙自己决定的做法,并未形成制度。那么到了明代,这一仪式是否得到了制度认可了呢?一份重要文献就是明末见月法师所编撰的《传戒正范》,这本书非常详细地规定了出家人在正式受戒时候所需要进行的仪式,可以明确的是,它里面并未规定必须进行烧香疤才能算受戒。也就是说,至少在正式的佛教仪轨中,这一做法直到明末都没有被制度化。不过,在《传戒正范》的“开示苦行”一章里,却说了“待汝等燃灯、燃香,供佛发愿已,来日临坛,领受菩萨戒法”(菩萨戒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戒法,主要依据于《梵网经》,强调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而非只顾个人解脱)。这里的“燃灯燃香”指的不是在佛前点个灯或上柱香,而是在头顶点灯或烧香。所以这个是“苦行”,而且由于书中这么记载,导致准备受菩萨戒的人,如果不在头顶燃个香的话,就显得意志不坚定,信念不虔诚了。因此,尽管到了明末,烫香疤依然没有被正式制度化,但至少成为了许多大乘佛教受戒者的必经仪式了。

既然从元代初年开示就已经有寺庙将烫香疤作为出家受戒的正式仪式,为什么历经数百年,到了明末它还是没有被正式制度化呢?一个通常的解释就是这种做法在印度佛教中并没有。也就是说在佛教的发源地都没有这个规定,你在佛教戒律的经典文献里面也找不到这一规定,这样一来,作为一个信仰团体,它的一切做法都必须在其源头能够找到依据,如果找不到的话显然也不好强行发明。所以,无论是自焚燃臂还是在头顶烫香疤,它自始至终都是个人苦行的选项或者各地寺庙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惯例,而不是严格规定在典章制度中的必须。

于是,当时针走到1983年的时候,作为一个以马列主义为其核心信仰的国家,对于普遍流行于寺庙的这种习惯性做法,所做出的决定就是彻底将其废止。这也就导致,之后拍摄的许多影视作品中,当涉及到和尚时,我们不再能看到他们头上的香疤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