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概念之關於「漸進式負荷」
漸進式負荷,講得再專業都比不上這句話直接:「肌肉要成長,就得慢慢給它挑戰」。
這個挑戰不能一次加太多,也不能一直不變,它需要慢慢增加,
就像是RPG遊戲的主人翁,從 0 等升級到 99 等的過程,
從敲敲史萊姆到能夠單槍匹馬面對骷髏將軍,循序漸進。
我自己對「漸進式負荷」的定義更簡單:每次訓練週期裡,有意識地增加一點重量,或是改變次數、組數,讓自己接近極限,同時不要失去訓練品質。
因為這不是單純靠感覺練爽的。
如果你都沒有實際記錄,沒有數字佐證,光靠「感覺好像有練到」,那就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你某天無意間發現,自己比想像中強壯得多。
我練雙槓撐體這個動作很久了,
以往都是推自己的體重,沒有額外加重量,
當時訓練還沒有漸進性負荷的概念,也沒有想到如何增加負重,
一直到有一次跟朋友訓練時,
看著他用腰帶掛槓片,才有了起步,
之後就慢慢從 10 公斤到最後能夠掛 60 公斤的槓片,
我才了解到漸進性負荷的堆疊與必要性。
通常我們的訓練週期為八週一個循環,
在週期裡,不要急著加重,
必須要觀察這個重量我能做幾下?體感上有沒有比較輕鬆有力?
如果原本三組十下的目標,慢慢練到最後一組還有餘力多做一、兩下,
那就是嘗試加重的訊號了。
不是每次訓練都該加重,也不是所有動作都適合加重。
我喜歡在訓練中去感受,每一次的痛苦與重量感,每一次鍛鍊,
都是跟身體對話的機會,
今天可以完成 40 公斤十下,下次就試著挑戰 42.5 公斤,
小步前進。
其實,
「漸進式負荷」的概念不只適用在健身裡,
它也適用在人生的每一件事上面,
你想練寫作,每天寫20分鐘很容易,但你願不願意慢慢把它拉到30分鐘?
想練習與人對話,除了一天跟一個陌生人說話,能不能夠挑戰兩個、三個人?
這不是挑戰膽量,而是有計劃的成長。
很多學生在訓練卡關、受傷、失去動力,說穿了,都是不懂「如何漸進」。
他們要嘛爆衝、傷了肩膀膝蓋;
要嘛就是永遠待在舒適圈,練了兩年還是同一個重量,
然後,問我為什麼沒變壯,
因為你需要讓身體知道,它可以更強壯。
我的方法不複雜,用 Notion 或 Excel 紀錄每次訓練的組數與重量,慢慢加。
上肢動作每次加個1~2.5公斤,下肢可以到5公斤。
感覺姿勢跑掉就馬上退回來。
動作品質永遠比重量重要,Ego放一邊,數字只是個工具,它不會愛你,也不會背叛你。
慢慢來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