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 6 起初
6月20日
那年夏天特别热,但是那晚之后,却不停的下了两天的雨,小鼠在房间里整整呆了两天,她告诉了父母关于失恋的事情,一直开明的父母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每天饭前会告诉小鼠该吃饭了,如果小鼠说不想吃,他们也并不勉强,只是冰箱里悄悄的比平时多了一些酸奶和面包。
第三天的傍晚雨小了一些,小鼠举着伞在小区附近散步,她试图去摆脱那种痛苦的情绪,在附近的便利店买一些有用没用的东西,试着去路边的咖啡店喝一杯甜得发腻的奶茶,盯着路上的行人看上半小时……回到家她窝在沙发上,捧着以前热爱的那些小说,却怎么也读不进去,书签落在地上,她也懒得去捡——她明白,痛苦一直都在,从未消失,只是会慢慢变得迟钝。
小鼠随手拿起电脑放在膝盖上,漫无目的的打开各种网站,又关上,打开了歌曲的播放器,不停的点着下一首……她打开那个本地论坛,看到右上角的聊天室有一条提醒,这并不是她在意的事,但是还是鬼使神差的点了进去,聊天室里有几个人在说着这几天的大雨,说到城东有一些低洼地带发了洪水,顶端闪烁着一行红色的字
“FZ606 回复了你的一条留言。”
小鼠连续翻了好几页自己的发言记录,才终于看到那条几乎被她完全忘掉的留言
“你这么说好像是诗的结尾,诗的结尾可能仅仅是另一种形态的开始:-)”
她愣了一下,原来她曾经这么说过。那句话像是陌生人写下的,她一时甚至不敢确认是不是出自自己之手。那晚的情绪太浓,像雾一样盖住了记忆,现在重新看到这句话时,那种疼痛却像被包装进一层玻璃后远远地呈现出来——依旧存在,但却不再刺痛,像是在观看另一个人的深夜。
FZ606的回复很简单,也很“他”:
“也许吧,不过我还是相信开始是最有生命力的结束。”
他还是不在线。
小鼠反复地读了几遍,总觉得这句话说给她听的,总觉得他在暗示什么,就像是一个漆黑的雨夜,远处的一盏忽明忽暗的的灯。她突然对FZ606这个Id产生了奇怪的兴趣,不是好奇,也不是兴奋,有点像一只动物发现了距离很远的一个貌似同类影子。她点进了他的资料页面,里面没什么特别的信息,显示注册时间是两年前,个人简介中写着“这个人不懒,有一些精神病,请遵医嘱服用!”,她又点开他的论坛发言记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纵横交错,他发的帖子和参与讨论的帖子铺展开来
他的话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啰嗦。他喜欢评论别人的发言,总是用一种轻描淡写却带点攻击性的语气。有人提到博尔赫斯,他反驳得漂亮又傲慢;有人讨论虚构和纪实的边界,他冷静地点出逻辑漏洞;也有人发了几句诗意的话,他只留下短短一句:“如果诗歌是高贵的,那高贵一定是廉价的”。
小鼠一边看一边皱眉,有时想笑,有时又觉得他太自以为是。可偏偏,就像深夜路边那家味道奇怪却还想再尝一口的摊位,她竟翻了好几页,想看他还说过什么。
她点开了他在视频艺术板块发布的一个帖子
「旧媒介的退场和新技术的平权展望」
她眨了眨眼,有点吃惊,这居然是篇幅长的离谱的长贴,开头引用了德勒兹一段话,然后从视频媒体技术的发展开始谈起,分析了上世纪末家庭DV文化现象,并预言接下来的十年将会是视频媒体旧媒介退场的一个时代变迁,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平权会让视频媒体出现新的艺术形式……小鼠本来只是想浏览一下,不知不觉的读了好几页。
这个人到底是谁?
小鼠又去看了看他在聊天室里最近的几条发言
“我也不喜欢告别,总觉得每一次告别都象征着一次死亡,不知道会不会重生的死亡”
她静静的读了几遍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像平时那样对这种矫情嗤之以鼻,她试图去辨认屏幕后说话的那个人的眼神。
她正看得出神,楼下突然响起一声轻微的金属摩擦声,是夜宵摊收摊时拉下卷帘门的声音。小鼠怔了一下,才发现自己脖子酸得发硬。她下意识瞥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3:26。房间早已陷入一种被忽略太久的寂静,窗外的雨停了,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替谁说着悄悄话似的。
她揉了揉眉心,指尖有些凉。眼前这个ID叫FZ606的人,说了很多话,有些她看不懂,有些她明明不同意,却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看。他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说话者,但他好像很努力地在表达什么,尽管那些表达有时过分聪明、过分用力。
她突然想到,自己好像很久没有和一个陌生人真正说话了。
光标还在输入框里一闪一闪。她犹豫了一下,点开了“私信”。
不是出于好奇,也不是想认识谁。只是刚刚看到他那句话——“每一次告别都象征着一次死亡,不知道会不会重生的死亡”——她忽然觉得有些东西没那么容易彻底消失。那种感受像是一块沉在水底的石头被什么轻轻碰了一下,泛起了看不见的波纹。
她敲下几个字,又删掉,再打上去:
“嗨!”
最后,她轻轻的点击了发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