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遊牧2.0 從地理套利到政策套利

最近,在對岸福建·屏南數字遊民生活周有很多的活動交流、主題研討、手工藝制作體驗等等
7月19日鄉建DAO啟動大會的午後,我在屏南·四坪村參與了一場圓桌《數字遊民2.0與數字化鄉村建設》

如何成為數字遊民,或 如何找到遠程工作,是最常被詢問的
特別現在大環境下行,求職找工作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進一步想求職遠程工作。
數字遊牧 Digital Nomad 這個名詞和概念從西方而來,最早可追溯1997年。其本質是「地理套利」
數字遊牧1.0 菁英化與地理套利
職業屬性:以高技能遠程職業為主(IT、創意、咨詢等),多受雇於跨國企業或自由職業,收入多來自發達國家薪資標準。
流動性目的:通過“地理套利”(Geographical Arbitrage)在低成本國家生活,實現收入與消費水平差的最大化。
社區文化:強調個體自由與全球旅居,線上社群協作強,線下社區規則松散(如DN系列數字遊民公社主要禁止違法和侵犯他人邊界)。
從以上核心特征來看,數字遊牧1.0與鄉村或鄉村振興並沒有直接關系與聯系。
有的是從其本質地理套利方面,數字遊民遊牧到景色優美、消費較低的巴厘島、清邁、葡萄牙、中國最美鄉村等等
數字遊牧2.0 中國特色與政策套利
中國大陸的遊牧者,有其自己的特色困境與政策環境,比如遠程工作崗位供應難以成立,而今年光是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已超過1200萬了(1222萬),比2024年的1179萬人多43萬人。成為新中國以來,大學生最多畢業人數。
無論是社會求職人士和大學生就職人員都是暫時進入不了社會軌道,要麽遊牧探索、尋找機會;要麽在家當全職兒女(啃老)、躺平等等。
大部分遊牧在城市外的郊區或優質鄉村、全國各地線下數字遊民空間等等
大陸吹響著鄉村振興政策,文旅資源,產業轉型等等,帶來了中國特色數字遊民的另一種可能性?!
如果一時難以找到遠程工作,獲得地理套利;或許把目光投到腳下的土地看看
中國特色數字遊民:鄉村振興中的技術賦能者
非精英化與本土化融合
群體構成:以大學生、返鄉青年、間隔年群體為主,學歷較高但職業流動性強,更多是“體驗式或探索式遊民”而非終身職業選擇。
在地化使命:不同於西方的全球套利,中國遊民常參與鄉村數字治理(如四川“川善治”平台)、農產品電商(如貴州王靜直播助農)、智慧農業(新疆無人機植保)等。
收入模式:依賴平台經濟(直播打賞、電商分成),收入穩定性低於西方,但社會價值感更強(如幫助鄉村、農民增收)
在數字遊民2.0與數字化鄉村建設交流中,我分別舉例了近期正在發生的安徽·DN黃山數字遊民公社,社區成員受到在地生態社區理念的影響,自組織形成《關於數字遊民幫三合村賣茶這件事》;
在地生態社區理念的相關闡述與文章:


另一個也是正在發生的例子是浙江麗水·古堰畫鄉52赫茲不坐班社區
與DN黃山不同的是,52赫茲小社區融入當地大社區的概念由社區主理人主導與引導。比如不久前田野調研項目組公開招募,整合在地資源白皮書,系統梳理當地文旅、農業資源等形成商業資源圖譜,共繪數字遊民鄉創地圖。

最後,一定還是要引用我們喜歡的、熟悉的大Lee的布道:數字遊牧精神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地理套利的交易,當你有勇氣不想坐班的時候,你一定有勇氣做點什麽。
線下DN系數字遊民公社,麗水Cohere和杭州·蕭山Qspace 等住宿價格、遊牧成本相對較低的社區,支持中國特色數字遊民,讓轉變人生賽道不再是一件很難,成本很重的事情。
當我們無法從社會上增加收入,換個思維,或許可以從社會、社區中降低成本。
相信只要生活成本足夠低,增加探索時間的長度,讓想探索的人更有機會與可能,儘量晚一點投降!
白魚:數字遊民似乎更是成為「完整的人」,重建人和人的真實鏈接,擺脫躺平和內卷的困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