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111—120
《微书话1018》111—120
作者 向明
111
德国戏剧家莱辛说:“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这话说得够狠!从时间上讲,我们都活过,但死了之后,有如灰飞烟灭;曾经活过的事实,已不再重要。古人喜欢倡导,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让做过亏心事的人,多少有些后怕,因此他们急着把骨灰撒入大海,似乎比谁都环保。
112
公元1世纪,尼禄皇帝的导师鲁齐乌斯在《论善行》中说:“我曾见过一些丝绸制成的衣服,它们既不蔽体,也不遮羞。女人穿上它实在不能说自己不是裸着身子。这种衣服是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花巨资从不知名的国度进口来的……”以上记载说明,在古罗马流行的中国丝绸,是几经辗转才运抵那里的。
113
据人民网•文史频道报道,毛泽东与刘少奇翻脸时,毛对刘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毛所谓的“动一个小指头”却折腾了10年时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马上恢复了刘的“三自一包”等政策。此前的中国经济建设,不仅耽误了10年,广大老百姓更是被上层政治权力害苦害惨。
114
《西方正典》作者在序言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刻,各家图书馆也难逃此劫。”这是个糟糕而又有些落伍的怨叹。但该书也透出一些令人警省的观点:“经典的原义是指我们的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主张教化的潮流终会退去”“不能让你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难以避免的是色情作品。”
115
《走向公众》一书是讲艺术设计的。它写道:“真正的现代设计是简约化的。它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我们“身处一个完全设计的社会”“今天就自我设计而言,决定将自己表现得有道德缺陷,其实是个特别不错的决定。”我以为,在一个“不作不死”的娱乐年代,有道德缺陷,或许还更真实一些。
116
《走向公众》书中写道:“索伦•克尔凯郭尔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作为基督的同时代人是什么意思?他的答案如下:这意味着对承认基督是救世主感到犹豫。”常言道,近则狎,远则敬。距离产生美,我们都差不多。一个天才活在自己身边,往往不知不觉。人类在认识上的盲区以及自以为是,总是又愚蠢又可爱。
117
古老神秘的印度宗教文化,常被人装扮成伪宗教、伪文化,用于欺诈哄骗。20世纪80年代有位备受推崇的奥修“神棍”,便将弟子们的爱心变为了个人财富,他一个人购买了93辆劳斯莱斯汽车。《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作者说:“印度从不会让人失望,它会迷惑人、激怒人,有时还会毒害人”,这算是客气话了。
118
《火车大巴扎》是一本乘火车游欧亚大陆的游记,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写得挺琐碎,且缺乏人文背景,读来有些过时和乏味。但它强调火车旅行的好处,至今依然适用。像“坐火车不用受罪,不必因为飞机恐惧症而汗出如浆,不必忍受长途巴士的晕车呕吐,也不会像坐小汽车的乘客那样窝得双腿发麻。”
119
据《火车大巴扎》介绍,在普通印度人眼里,“锡克人都是乡巴佬”。有个笑话说,一个锡克人要移民加拿大,人家告诉他,要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加拿大人,方法是进森林去跟熊摔上一跤,再强暴一个女人。他走进林子,一个月后出来,头巾碎了,脸上带有抓痕,说:“现在我得找女人摔跤了。”锡克多勇士呵。
120
欧美国家的电视节目及模式都是有版权的。当今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也就只有“春晚”,却没人要购买版权。个人以为,其原因如下:电视及电视晚会不是中国原创的;司仪、播音及合唱都是引进的;民族唱法也是从苏联引进的……。相声虽说是国粹,但因不符主旋律要求,要么所剩无几,要么面目全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