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
32 篇文章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291—300

微书话》291—300 作者 向明 291 明代大才子杨慎,“官三代”出身,从曾祖父起一门五世为官,父亲杨廷和官至首辅(丞相),他本人是正德六年状元,《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即为杨慎所作。据载,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杨慎等二百多官员被世宗下诏狱廷杖之,当场杖死者16人。杨慎虽没被杖死,但十日后再遭廷杖,几乎死去。 292 两则科学新知,足以让喜欢“树人”的…

标签活跃作者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241—250

微书话1018》241—250 作者 向明 241 中国人搞庆典为何喜欢敲锣打鼓?从“喜”字来源看,其见于殷代的卜辞。据《说文解字》载:“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其字形的上半部,象征着大鼓放在台上;下边的“口”字,意味着人们听到鼓声,开口喜笑。亦即,鼓在台上,咚咚响,开口笑。 242 乐府古辞《悲歌行》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231—240

微书话1018》231—240 作者 向明 231 荷尔德林说:“在一个贫乏时代,诗人何为?”但在荷尔德林生活的年代(1770—1843年),成名诗人均是社会上的明星大腕。只因个人性格、疾病等,使他无法像席勒那样辉煌一时,成为“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有些矫情的荷尔德林,若活在当下中国,真不知要如何抱怨?恐怕连死的心都有了。 232 里尔克在《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写道:“一…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211—220

微书话1018》211—220 作者 向明 211 中国传统社会,既有“民以食为天”“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据《小雅·天保》意即百姓根本,在于日常饮食)的观念,也有“饮食之人,养小失大”(《孟子·告子章句上》之说,以及民间对酒囊饭袋、饭桶的鄙视。自《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以来,主流媒体一窝蜂地制播饮食节目,却无人感叹“人贱之矣”。 212 鲁迅的爷爷是一位死缓罪人,爸爸则是被革…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201—210

微书话1018》201—210 作者 向明 201 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是否不可逾越?当然不是。比如你的思维,一瞬间便忆起儿时翻花绳的游戏,并记得是和谁一块儿玩的。就是说,你和自己过去的联系,有如量子纠缠。你想起过去,感动到未来,这跟时间和距离没什么关系。或许,你现在“挠”热恋对象的痒痒,未来的他或她,也会痒得受不了。 202 社会生活中的恶俗,是一个挺…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91—200

微书话1018》191—200 作者 向明 191 卡萨诺瓦是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他一边玩乐、一边写书,显得游刃有余。据美国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卡萨诺瓦是个书痴》一书透露,卡萨诺瓦曾经抱怨:“在自家阁楼中的作家跟矿井里面的苦力没什么两样。”不知这话是真是假,因为他使劲写出的名著《我的一生》,并不真实。 192 是否除人类外,其他哺乳的…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81—190

微书话1018》181—190 作者 向明 181 忘了在哪本书上读到的,典型的城市表述为:“城市的荒地是‘一片丛林’,其中部分原因是街道上到处都是热诚的食肉动物。”纯粹的乡村表述是:“雨下得跟牛在路边的石头上撒尿一样。”就我个人的体验,城市太喧闹,乡村又太安静。不少中国人喜欢爆竹的声响,或许就与他们刚从乡村出来有关。 182 有时,我们“以貌取人”的心理…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71—180

微书话1018》171—180 作者 向明 171 近读一本清代时“老外”写的书,说“清朝上层官员不喜欢欧洲人使用油画的阴影方式,来表现脸部立体感和光线美感。中国人觉得,脸上有照相机光源打出来的阴影,是不吉利的征兆。”结果,“晚清许多官员肖像摄影使用的都是泛白高光照。”或许“不吉利”只是托词,不习惯西洋画的立体感,才是问题所在。 172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61—170

微书话1018》161—170 作者 向明 161 1793年,路易十六王后因叛国罪被处死,上断头台时,她踩到刽子手的脚,说了句:“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但马克思及鲁迅都认为:“温厚和善,就意味着‘饭桶’”。尖刻激愤的批判,可以反贵族,也可以反人类。或许,马克思都没想到,他反对不公不平的革命,居然造就了新的特权与不公。 162 《叶隐闻书》是一部武士“论语”,成书于1716年…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51—160

微书话1018》151—160 作者 向明 151 在余英时介绍科考的文章中,谈到了北宋科考“南北失衡”的状况。进士录取率:东南地区,百人取一;西北地区,十人取一。欧阳修是江西人,提出“国家取士,唯才是举。”结果被否了。司马光是陕西人,主张“国家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他以为,从国家层面,政治人才的平衡才是最大的公平。 152 现行高考制度,各省录取率的不公平…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41—150

微书话1018》141—150 作者 向明 141 古代书贵,读书难,藏书更难。印刷术发明之前,书本凭手工抄写,故“鲁鱼亥豕”“无错不成书”。据《梦溪笔谈》载:“宋宣献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雠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今人对重要文稿的核校,依然如故。 142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有曰:“古人校雠,于书有讹误…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31—140

微书话1018》131—140 作者 向明 131 卢梭《忏悔录》所标榜的诚实,其实有很大的水分,我年少时就被它骗过。那本书的底线太低,道德只用来衡量别人,又假又作,误人子弟。托马斯•哈代说:“若所有的心都敞开,所有的欲望都袒露——一如人们展示自己灵魂时那样,我们会在灵魂集市上看到多少惊得张开的嘴……”这才是挺着腰杆说的大实话。 132 马克•吐温是一个…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21—130

微书话1018》121—130 作者 向明 121 有文化人感叹,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比如从煎茶到泡茶),前朝的饮茶方式就被冲击消失,进而只留下少许的痕迹,这是社会动荡对文化冲击的直接后果。当下中国谈不上有内涵的茶道,只有泡茶的功夫表演。此外,在陆羽7000字的《茶经》中,也找不出“道”字,“茶道”,那是日本人的演绎。 122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日本江户茶…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111—120

微书话1018》111—120 作者 向明 111 德国戏剧家莱辛说:“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这话说得够狠!从时间上讲,我们都活过,但死了之后,有如灰飞烟灭;曾经活过的事实,已不再重要。古人喜欢倡导,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让做过亏心事的人,多少有些后怕,因此他们急着把骨灰撒入大海,似乎比谁都环保。 112 公元1世纪,尼禄皇帝…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91—100

微书话1018》91—100 作者 向明 91 美国人史蒂文森在《去他的,飞机!》书中发问:“如驴子推磨般的日常生活以外,会不会有个别出心裁的生活在等着?”这是无须回答的问题。用脚步丈量以及周游世界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千万别白走一趟呵。史蒂文森在游历日本、俄罗斯后说:“俄罗斯吵闹、邋遢,不修边幅;日本却保守、整齐,中规中矩。” 92 波兰诗人米沃什在《诗的见…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81—90

微书话1018》81—90 作者 向明 81 在伦敦高级服装订制师眼里,大家都是“又聋又哑,毫无生气且形体还有所缺陷的物件”(据彼得•梅尔《有关品位》)。这话虽然有些苛刻,倒也符合事实。试想,世上有几个人的身材,完全契合黄金分割比例?时装模特的身材,也只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才能算。过了巅峰期,时装模特就不需要穿衣打扮了吗? 82 很多人都吃过鱼卵…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71—80

微书话1018》71—80 作者 向明 71 当年,我听说有老师在教世界语,恨不得马上学会它,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由计算机衍生出的网络,让世界出版业的英语霸权愈演愈烈。据说,每年英语国家所有出版物中,翻译作品只占到可怜的2%。反之,在非英语国家的出版物中,翻译作品又占到几成?为此我们可以反问:什么是世界语?难道不是英语吗? 72 据西川在《深…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61—70

微书话1018》61—70 作者 向明 61 在当今中国,经常可以遇到人类的三大永恒问题。当你走进某个党政机关的大门,看门人便会问道: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假如你要找当官的老乡,你得报上自己名字,并说是从家乡来,想找老乡某局长。然而,具体的问题都容易回答,只有抽象化之后的“人类”“人民”“群众”等,才会变成伪问题。 62 《大英百科全书》生于1768年…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51—60

微书话1018》51—60 作者 向明 51 挣钱的方式,应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如《波希米亚·迷人的放逐》一书作者伊丽莎白•威尔逊所说:“不能只关心挣钱,挣钱只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时下不少中国人,不想知道也不想理睬这一底线。谈理想,太奢侈;讲原则,太愚蠢。一见到钱,便眼放绿光,跟饥饿的动物看到食物一样。 52 爱玩波希米亚艺术风格的,要么…

向明的一期一会

《微书话1018》41—50

微书话1018》41—50 作者 向明 41 “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就因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将自己的作品展现给正确的人而终生寂寂无闻。”(据《艺术是教不出来的》)“诗圣”杜甫就是一个典型。他靠“发小”帮助,混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相当于今天住建部副局级的官职。杜甫在世时,“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其诗从未进入过当时的诗集选本。 42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