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Liquid95%收入返还社区的DeFi实验,能否复制Hyperliquid的成功?

aeonmng
·
·
IPFS

当前去中心化衍生品赛道的明星无疑是 Hyperliquid。这家基于自研L1的交易所,凭借超高性能和深度流动性,成为了行业公认的“标杆”。与此同时,另一家聚焦 Filecoin 生态 的协议 FILLiquid,正在尝试一条不同的道路——通过 95%的收入返还社区 和持续的 回购销毁机制,构建一个以用户利益为核心的DeFi实验。

我将结合 HyperliquidASTER 的案例,探讨FILLiquid是否有可能复制这种成功路径,以及它在当下市场中的独特价值。

Hyperliquid 与 ASTER:性能与杠杆的极限探索

如果说Hyperliquid代表了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性能奇迹”,那么 ASTER 则是另一位不容忽视的挑战者。

  • Hyperliquid:自研L1区块链,每秒处理20万笔订单,确认时间低于1秒,年交易量突破3300亿美元,占据永续DEX市场70%的份额。它通过 HLP金库 机制,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并让平台运行流畅如同CEX。

  • ASTER:同样深耕衍生品交易,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其 最高1001倍杠杆 的合约设计,在用户心中留下了“极限操作”的标签。虽然风险极高,但这也帮助它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流量。

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在尝试突破去中心化的性能与体验边界。但不同的是,Hyperliquid选择稳健扩张,而ASTER则更多在于“博眼球”的极限玩法。

FILLiquid 的定位:存储赛道中的另类探索

相比之下,FILLiquid 并没有选择衍生品市场,而是扎根在 Filecoin 生态。它关注的痛点是:Filecoin存储提供商缺乏高效的流动性工具,导致资金利用率低下。

FILLiquid的解法是:

  • FIL持有者 提供质押通道,获取稳定收益;

  • 存储提供商 提供借贷支持,让其能更灵活地扩展存储业务;

  • 在生态层面,补齐去中心化存储的金融基础设施。

这种定位让FILLiquid既不像Hyperliquid那样偏向交易,也不同于ASTER的高风险玩法,而是更接近“产业金融”属性。

颠覆性的分配模式:95%收入返还社区

FILLiquid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可能在于它的收入分配模式。与许多项目将收益留在团队或基金会不同,它选择了:

  • 50%手续费收入用于回购销毁FIG

  • 45%手续费收入分红给质押用户

  • 仅保留5%作为团队收入

这种极端的“社区优先”逻辑,使其更像是一个由用户共同驱动的经济体。2025年7月,它完成了首次回购销毁,销毁了 315,558.2794枚FIG(约占BSC链上流通量1.77%),并承诺长期执行这一机制。

相比之下,Hyperliquid虽然也有代币经济和治理逻辑,但它的核心优势在于性能与流动性,而不是极端的收入返还。可以说,FILLiquid正在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惊人的质押数据:双链APR高达65%+

根据最新数据:

  • Filecoin 网络,FIG质押数量达1372万枚,APR最高 43.53%;

  • BSC链,FIG质押数量为606万枚,APR最高 65.49%。

这意味着截至9月,已有超过 1978万FIG 被锁定质押,流通量大幅减少。相比许多DeFi协议只能提供个位数或十几的年化,FILLiquid的数据确实格外亮眼。

FIG代币的价值潜力:能否突破0.1U?

从价格层面看,截至2025年10月,FIG的价格为 $0.003898。如果考虑通缩压力、质押锁仓和生态扩展,它理论上有望冲击 $0.1 USDT(约25倍增长)。

这种推演并非空穴来风:

  1. 通缩飞轮:交易量 → 手续费增加 → 回购销毁 → 流通量减少 → 币价上涨

  2. 质押锁仓:超1500万FIG锁定,减少市场抛压

  3. 生态扩张:2000万FIG的Grant计划,用于扶持dApp、跨链桥和治理工具

  4. 市场预期:销毁机制往往在牛市周期被放大,引发FOMO效应

在这一点上,FILLiquid与Hyperliquid、ASTER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通过机制设计,将平台的成功与代币价值强绑定。

Hyperliquid是标杆,FILLiquid是实验

如果把 Hyperliquid 看作去中心化交易的性能标杆,把 ASTER 看作极限玩法的流量猎手,那么 FILLiquid 更像是DeFi版的“经济学实验室”。

它通过 95%收入返还社区 的模式,把用户利益摆在了最前面;通过 回购销毁机制,尝试构建长期的价值飞轮;通过 双链高APR,在资金吸引力上远超多数同类项目。

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在长期跑通?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Hyperliquid,还是只是一场短暂的实验?

对于关注DeFi和Filecoin生态的用户来说,FILLiquid无疑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下,去中心化金融是否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交易所的成功路径。

风险提示:本文非投资建议。主要风险包括:智能合约漏洞风险、收益可持续性风险(高 APR 可能不可长期维持)、以及市场与监管风险。参与前请自行调查并仅以可承受的资金参与。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