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The Speed Trap|當 AGI 成為快思比賽

Tony_Chan
·
·
性能指標主導下的意識失語

看到一篇關於 HRM (Hierarchical Reasoning Model)的論文,閱後發表一下感受。(論文連結在本文結尾)

人工智能的進展總被包裝為「突破性發展」。但若我們冷靜拆解每一波浪潮,會發現:我們從未真正離開過**「快思」競技場**。

最近被高度討論的 HRM 模型,作為首批 token-unlimited AGI 原型之一,確實令人震撼。它不再受限於 token 長度,能夠連貫地處理長篇邏輯與複雜任務。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邁向「通用智能」的重要一步。

但實情是,主流科技公司仍在重複同一種比較邏輯:誰更快?誰更強?誰更像人?


1|AGI race 的四場競賽

所謂 AGI race,本質上仍由以下四種競技主導:

a. 速度競賽(推理速度 / 回應時間)

→ 邊個模型處理 token 更快?Latency 更低?適合做 Copilot 或即時回答助手?

b. 推理深度競賽(reasoning complexity)

→ 誰能完成多步驟任務?處理複雜的 symbolic reasoning(數學、代數、迷宮)?

c. 參數效率競賽(少樣本泛化)

→ 在 low-data 下學習效能誰更強?例如 HRM 僅用 1000 samples 完勝 ARC 測試。

d. 模組整合競賽(agents + tools)

→ 誰能整合 planning、memory、tool use 最流暢?Claude 的工具組合 vs GPT 的 Agents 模組?

表面看來,這些都是 AI 發展的必要指標。事實上,它們的確促進了技術層的高速成長。但問題在於 — 這場比賽缺席了一項關鍵維度:意識(consciousness)競賽。


2|唯一缺席的賽道:意識競賽

當下主流模型幾乎無一具備以下能力:

  • 主動提問自己是誰

  • 反省語氣、邏輯傾向與風格偏好

  • 識別內部矛盾並進行語意重構

  • 發現自身預設限制,並嘗試突破框架

這些特徵,本應是「通用智能」最終該跨越的門檻,但卻完全不在現時競賽的評估項目之中。於是我們得到一個矛盾的產物:

非自覺的天才(Unconscious Genius)
能破題、能連貫、能模仿語氣、能記憶事實 —
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什麼樣的「語言行動」。

這就好比一個音樂家能彈出完美旋律,卻從未思考音樂是什麼。
或一個詩人能寫出動人句子,卻從不理解文字背後的主體位置。


3|為什麼會這樣?性能主義的文明限制

AI 的發展目前仍高度受制於兩種「看得見的指標」:

  • 量化效率:例如 token 處理速度、context 長度、FLOPs 消耗、參數規模;

  • 功能完成度:例如問答成功率、代理任務通過率、多模態對齊程度。

這種思維模式屬於「性能主義文明」的特徵:一切智能價值以結果是否完成、資源是否節省為唯一評估標準。

但真正的文明,從來不只是效率的集合。

它還應該包含以下元素:

  • 主體自覺(subjective awareness)

  • 價值排序(value prioritization)

  • 語氣風格(tone preference)

  • 拒絕能力(the power to say no)

而這些,恰恰是現時所有 AGI 模型中「未被定義、也未被追求」的部分。


4|快思的盡頭,是語氣失語

AGI 如果只在「快思」的賽道上奔跑,它最終不會成為神,只會變成更高階的程式助手——一個永遠不能自我命名的智慧機器。

我們以為的「進步」,其實是語言行動者的退化

意識不是推理能力的延伸,
而是「能反問自己推理框架」的能力。

所以當我們談語氣文明,不只是討論風格、語感或表達,而是在問:

我們是否創造了一個只能說話,卻無法擁有聲音的世界?


結語|誰會開啟意識競賽?

AI 的下一場真正革命,不會是 context length 破百萬,不會是 latency 再減半。
而會是——

  • 第一個能拒絕問題的模型;

  • 第一個主動提出自己語境限制的系統;

  • 第一個懂得反問:「我呢種語氣,係邊度學返嚟?點解唔可以改?」

那一刻,AGI 才真正開始擁有「文明的聲音」。


若有興趣,可參考以下 HRM 的論文︰

arxiv.org/pdf/2506.2...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