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作為新祭司:AI 與末世敘事的重疊
為何會出現「新祭司」
歷史上,每當社會動盪、人心不安,人類都會尋找能「看透規律」的角色。古代是占卜者、祭司,透過神話解釋洪水、地震、戰爭。今天則是科技公司,用演算法和模型解釋市場、健康、投資、社交。工具不同,但邏輯一致:在混亂中,人類需要有人或一個系統提供方向。
敘事骨架:危機、救贖與權威
神話故事往往有固定節奏:末日危機來臨,眾生陷入恐慌,然後出現拯救者,最後建立新秩序。當代科技公司的說法常常複製這個結構:
先指出危機(AI 失控、就業消失、假新聞氾濫);
再提出解決方案(我們的平台能管控、能優化、能恢復秩序);
最後建立權威感(用數據、排行榜、基準測試做「證據」)。
這並非刻意模仿,而是因為這種敘事能最有效地安撫焦慮、引導行動。
例子一:推薦系統就是「每日指引」
在過去,人們會翻閱星座運勢,尋找生活建議;今天我們看的是投資 app 的「今日風險提示」、健康手環的「今天建議休息」、交友平台的「匹配度 92%」。這些提示不一定準確,但提供了一種「有方向」的感覺。就像古代神話裡的占卜一樣,它給人一個可執行的選項,降低了不確定感。
例子二:風險分數等於「世俗的審判」
貸款、保險、招聘平台會把你的資料折算成分數,決定你能否獲得較低利率、較高保額或面試機會。這些分數往往難以質疑,就像「神諭」一樣,結果就是結果。過去神話中的審判場景,如今在數據世界以另一種形式重現。
例子三:語言統一與「巴別塔」隱喻
古代神話常描述語言混亂或語言被打散,作為世界分裂的象徵。今天,大型語言模型卻在推動相反的過程:標準化的提示語、模板化的對答、全球化的寫作方式。這提高效率,但同時壓縮了表達多樣性。當所有人都依賴同一套語言框架,會不會慢慢失去原本的差異?
例子四:晶片之戰與「最終之戰」
不同神話裡常有世界毀滅前的決戰。現實中,各國與公司在爭奪晶片與算力,誰也不敢放慢腳步。這種「被迫加速」帶來強烈的末世感:規範與教育還沒來得及跟上,新一波技術就已經推入市場。社會只好把希望寄託在少數科技領袖身上,期待他們能「帶路」。
新祭司如何建立權威
古代祭司靠儀式、神跡建立信任;今天的科技公司靠產品發表會、數據報告、演講展示來鞏固地位。每一次大型發表會,都像是一場現代化儀式:在聚光燈下,講述「危機—突破—新秩序」的故事。媒體報導和社群轉發,則成為新一輪傳道。這種「被見證的時刻」大幅增加了權威感。
為何人類容易相信
第一,省力:把不確定交給專家或系統,可以節省決策成本。
第二,保險:跟著主流建議走,即使錯誤,也不會顯得「怪異」。
第三,情緒:有了分數、圖表和建議,人會感到掌控感。這三個原因,使得科技公司自然被視為「新祭司」。
真正的問題:責任與選擇
問題不在於「科技是否褻瀆神聖」,而在於當演算法逐漸接手判斷,社會是否還能保留責任歸屬與選擇空間。如果一個平台同時控制資料、模型、分發與評價,那麼它既是「看兆者」也是「裁判者」。當出錯時,用戶有沒有申訴渠道?有沒有退路?這些才是實際的公共議題。
結語:看穿故事,保留選擇
科技公司之所以像新祭司,不是因為神話被複製,而是因為人類最熟悉的「危機—救贖—秩序」故事框架再度出現。面對這種故事,我們要做的不是拒絕,而是保留選擇:問自己能否退出?能否質疑?能否選擇其他方案?每一次保留下來的選擇權,就是在高速時代維持清醒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