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暴跌只是開始?衝上5000美元才是真?現在抄底血賺還是血虧?
黃金狂飆的背後:結構性財富遷移正在進行
有人說,黃金漲到4000美元已經是泡沫。但真正聰明的錢,卻在瘋狂加倉。你以為金價創新高是短期炒作,但真正的現實是:全球貨幣體系,正在被悄悄重寫!因為他們知道,這不是反彈,而是結構性財富遷移。
你知道嗎?在過去短短兩個月,黃金價格飆升30%!
全球央行買入量創下近半世紀新高,而聯準會、美元體系、甚至華盛頓的財政赤字,都在共同釀造一場新的金融地震。如果你現在還把黃金當作避險品,那你已經慢了一拍,資本巨頭早就把它當成「去美元化」的主戰場!
接下來這篇文章,我將會為大家深度剖析黃金為何暴漲、誰在背後推動、以及這場金色風暴,究竟還能漲到哪裡去?
美中角力與政治風險推動金價飆升
黃金長期被視為全球投資者的避風港。當市場對法定貨幣或金融體系穩定性的信心動搖時,黃金的避險需求往往迅速攀升。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實施一系列具有爭議性的關稅措施,引發市場擔憂並推動金價飆升。隨著川普政府在貿易與財政政策上持續施壓,金價屢創新高,這不僅反映出投資人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深切不安,也凸顯了市場對聯準會政策獨立性的質疑。
所以,在10月7日,黃金金價創下歷史新高,突破4,000美元/盎司,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市場對美國經濟和政治穩定的擔憂,投資人紛紛轉向黃金。
此後,隨著經濟不確定性的加深,黃金熱潮持續升溫,再加上受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對中國實施「全面」關稅政策難以持續的影響。黃金價格再強勢上行,上週黃金價格首度突破每盎司 4,392 美元,刷新歷史紀錄。在過去的六個交易日內,金價累計上漲約 10%。
從8月20日至10月16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黃金價格區間漲幅更是高達 30%,創下近年來最誇張的漲勢。這一輪漲勢不僅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推動,也反映出市場對美元信用和全球流動性前景的擔憂。
這種「避險」貴金屬在 2025 年已創下 48 個單日新高,為 1979 年全年創下的 54 個新高以來的最高紀錄。各國央行仍在購買創紀錄數量的黃金,隨著聯準會降息,私人投資者也迎頭趕上。因此,在經歷了多年的資金配置不足之後,這更多的是正常化,而不是狂熱!
央行瘋狂掃金: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加速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數據,2024 年全球央行淨購金量超過 1,000 噸,連續第三年維持在高位。而2025 年第一季度,各國央行合計淨買進約 244 噸黃金;而截至 8 月,淨增持量約 19 噸。儘管成長速度較前期有所放緩,但整體購金趨勢依然穩健,顯示各國央行在地緣政治緊張與美元信用不確定性上升背景下,正持續將黃金作為核心戰略儲備資產。
所以,從亞洲到中東,各國央行已連續第四年加速增持黃金,為金價提供了強勁支撐。市場預計,2025 年各國政府的黃金淨購買量將至少達到 1,000 公噸,延續近年來央行購金潮的動能。
這一趨勢反映出,隨著華盛頓財政赤字擴大與政治僵局持續發酵,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正受到削弱。各國央行正主動降低對美元資產的依賴,尋求透過增加黃金持有來分散外匯存底風險。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對全球73 家央行的最新調查,95% 的受訪央行預計將在未來 12 個月內繼續增持黃金,而近四分之三的央行計畫減少美元儲備。這項變化凸顯出全球儲備結構正經歷深層調整。
同時,中國仍在與美國就貿易戰展開談判,並持續擴大黃金儲備。數據顯示,中國央行已連續九個月增持黃金,光是 7 月的購買量就顯著上升,顯示出官方層級對黃金資產的策略重視。
過去,央行增持黃金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散外匯存底風險;然而,近年來黃金的「策略性」屬性顯著增強。如今,各國央行買黃金不僅是為了對沖通膨,更被視為實現貨幣體系多元化、防範金融制裁、應對美元風險的重要手段。
因此,全球央行從「偶爾買買」轉變為「持續買買」,而這一需求本身就是結構性變化。當全球國家成為常年買家,且規模不斷走高,黃金不再只是「投資工具」,而升級為「儲備資產」,它的供需結構就已經被實質性改寫。
結構性多頭啟動:供需失衡推升長期價值
儘管金價已處於歷史高位,但從估值與技術面來看,仍處於相對合理區間,並成功突破關鍵阻力位,暗示後續仍有上行空間。歷史經驗顯示,一旦結構性多頭趨勢確立,黃金的上漲往往超出市場預期。
目前市場對黃金的關注度和資產配置比例仍未達到極值,投資熱度相對溫和。這意味著當前行情或許尚未進入典型多頭市場的「後半程」。換言之,黃金市場的真正高潮,可能仍在前方。
黃金不同於部分金融或數位資產,其產量成長極為緩慢,礦山供給彈性有限,供給端本身屬於「慢變數」。在這種背景下,當需求結構改變而供給無法快速擴張時,價格往往呈現持續上行趨勢。
況且,目前各國央行增持的主要是實體黃金而非期貨合約,而全球可流通的黃金庫存量相對有限。這意味著黃金市場的流動性約束進一步強化。
因此,供給端的「硬限制」成為本輪黃金牛市的重要護城河。在全球央行買盤持續、地緣政治風險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黃金的稀缺性才真正展現!
簡單一句話概括:我們正處在一個結構性改變的周期裡,而不是一次短期反彈。過去幾十年裡,黃金經歷了數次牛市與調整。但是,目前這一輪,很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更深、更長、更耐久。
市場普遍預計,聯準會將在 10 月的利率決議會議上將降息 25 個基點,降息預測機率高達99.4!
並可能在 12 月再次降息。隨著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轉向的預期升溫,黃金價格前景進一步看漲。
其中,包括匯豐銀行、高盛、美國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全球主要金融機構都預測,黃金金價預計在 2026 年突破每盎司5,000 美元。
匯豐在最新報告中指出,持續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全球央行的購金熱潮,以及美國財政赤字擴大所引發的美元疲軟,將成為黃金長期上漲的關鍵驅動因素。
與以往的反彈不同,即使在反彈結束後,許多新買家仍可能繼續留在黃金領域,這與其說是為了黃金升值,不如說是為了黃金的多元化和『避風港』特性。 」
長期布局仍具吸引力 黃金回歸資產核心
同時,自從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建議投資者增加黃金配置以來,金價一路飆升!這個市場絕對是無情的,逢低買入,顯示潛在的看漲情緒仍然非常堅定。
自上週五晚間以來,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已上漲 8.2%,這是自 2008 年 12 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混亂導致全球股市跌至 13 年來的最低點以來,單週漲幅從未如此之大。
基於上述判斷,若認為黃金的長期多頭市場仍處於上漲階段,那麼中長期配置邏輯仍具有吸引力。在當前環境下,黃金既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也是避險與價值儲存的重要工具。
從投資角度來看,建議將黃金納入中長期資產配置組合,比例可依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目標決定,一般在 5%–15% 區間較為合理。黃金不應被視為短線獲利工具而更像是保險+策略配置”的複合型資產。短期波動與技術性回檔在所難免,但從長期趨勢看,上行機率依舊佔優。
值得強調的是,本輪黃金上漲週期的結構性特徵與以往不同。背後不僅包含傳統的通膨與避險邏輯,也疊加了央行持續購金、全球儲備體系重建、金融數位化擴張及貨幣體系演進等多重因素。這些「結構性變數」正在重塑黃金的定價邏輯。
儘管金價已處於高位,但從歷史多頭市場的持續時間、漲幅幅度以及市場參與廣度來看,黃金仍具備進一步上行空間。對於具備長期觀點、堅持分散配置原則並能保持耐心的投資人而言,黃金依然是當前全球資產週期中值得關注的策略性資產!
黃金的故事,從來不是暴漲暴跌的投機遊戲,而是一場關於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塑。
當各國央行集體行動,當美元的「信仰」被重新評估,當地緣政治與貨幣體系的天平重新擺動,黃金,就不再只是避險工具,而是新金融時代的底層錨點。
或許,未來幾年後我們再回頭看今天,會發現這不是黃金的頂點,而只是新周期的起點。
同時,我們正處於一個全球貨幣體系重塑的十字路口。各國央行持續買金、美元信用在削弱、地緣風險在上升,而黃金,正悄悄從「避險資產」變成「體系核心」。
很多人以為現在是黃金的頂部,但真正的聰明資金知道,這只是序章。當美元的霸權開始動搖,黃金的角色,不再是防守,而是進攻。所以,問題不在於金價能漲多高,而在於,你是否已經站在正確的一方。
今天文章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聚焦全球宏觀趨勢、政策動向,以及加密貨幣資產投資機會,幫助你看清大局、緊跟前線。如果你覺得這期內容對你有幫助,記得關注我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