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年輕人不要太多要求?— 世代壓抑的偽善語氣

Tony_Chan
·
·
把追求合理條件說成任性,只是掩飾既得利益者的不安

開場:一句看似關心的「提醒」

「年輕人不要太多要求。」這句話在香港的語境裡並不陌生。它往往出現在長輩對後輩的忠告中,也常見於上司對年輕員工的訓話。表面上,它像是一種善意提醒: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眼高手低。然而,當這句話被不斷重複,它實際上變成了一種偽善語氣——用來壓抑年輕人的合理追求,並為既有權力結構保駕護航。


把「要求」污名化

語言的力量在於定義現實。當「要求」被反覆描繪為「過分」、「任性」、「不切實際」,年輕人的訴求便被自動視為無理取鬧。這種修辭策略有幾個效果:

  1. 轉移問題責任
    高房價、低工資、缺乏上升空間,原本是結構性問題,但一旦說成「年輕人要求太多」,責任便被推回個人。

  2. 壓抑談判空間
    年輕人一旦提出合理的工資或工作條件,就會被貼上「貪心」的標籤,從而喪失正當性。

  3. 合理化既得利益
    長輩或上級可繼續維持舊有秩序,因為任何挑戰都被貶低為「要求太多」。


要求,真的是「任性」嗎?

在高生活成本的香港,年輕人提出的許多所謂「要求」,其實只是基本生存條件:

  • 一份能應付生活開支的工資;

  • 一個不必過度剝削時間的工作環境;

  • 在努力與回報之間最基本的對等。

這些要求本質上不是「過分」,而是最低限度的公平。當社會把這些合理追求都視為「太多」,實際上是對世代困境的漠視。


偽善語氣背後的心理機制

「年輕人不要太多要求」之所以流行,並非因為長輩真的希望年輕人過得好,而更多是出於心理防衛。

  1. 既得利益者的不安
    當年輕人提出合理要求,就等於揭露現有制度的不公。與其正面回應,不如把對方描繪為「不切實際」,以維持自我安慰。

  2. 世代投射
    長輩經常以「我以前更辛苦」為理由,否認現今環境更嚴峻。他們將自己的忍耐合理化,並要求後輩複製相同的痛苦,以避免承認制度惡化。

  3. 權力慣性
    壓抑年輕人比回應訴求容易。語言成為一種低成本的控制工具。


真正的問題:不是要求太多,而是資源太少

香港的結構性困境早已眾所周知:高房價壓得人喘不過氣,工資增長長期停滯,上升渠道逐漸收窄。在這種環境下,年輕人即使只提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會顯得「奢侈」。

換言之,問題不在於要求太多,而在於資源分配太不均衡。當社會以「要求太多」來壓抑聲音,本質上是拒絕面對結構矛盾。


替代的語氣:從壓抑到對話

與其用一句「不要太多要求」封口,不如改為:

  • 「你的要求值得被聽見」:承認年輕人訴求的正當性。

  • 「我們一起想辦法」:把問題視為共同挑戰,而不是單方面的奢望。

  • 「公平需要制度支持」:把焦點從個人移回結構,避免將責任推給受困的一方。

這樣的語氣,才真正有助於建立世代間的理解,而非製造更多隔閡。


案例對比:兩種態度的差異

  • 壓抑語氣的後果:某位年輕員工要求合理加薪,卻被上司一句「你們年輕人不要要求太多」打發,結果人才流失,公司失去長遠競爭力。

  • 對話語氣的力量:另一家公司則願意傾聽,雖然不能一次滿足所有要求,但透過彈性工時、清晰晉升路徑,給予實質回應,反而留住了核心人材。

這說明,「要求」不是麻煩,而是改進制度的起點。


結語:偽善語氣的代價

「年輕人不要太多要求」是一種典型的偽善語氣。它看似溫和,實則是壓抑。它不僅否認了年輕人的基本權益,也讓社會失去了面對真相的勇氣。

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年輕人要求太多」,而是社會資源分配與制度設計出了問題。壓抑聲音只會讓矛盾積累,最終反噬整個社會。

尊重訴求,不是溺愛,而是社會公義的基本要求。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