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權不是聲音大,而是說你不用說

Tony_Chan
·
(修改过)
·
IPFS
·
當「不說」變成美德,壓抑就變成秩序。

提起父權,好多人會即刻想到「大聲說話的男人」、「發號施令的父親」、「用權力壓人的領袖」。但現代父權,不一定大聲。可以細聲說、笑著說,甚至甚麼也不說,只係說你不用說

你試過以下情況嗎?

  • 想表達自己感受時,被人打斷:「唔好諗咁多啦。」

  • 想挑戰家庭權威時,被人壓低聲線:「呢啲嘢唔好喺枱頭講。」

  • 想講自己選擇時,被人一句:「做人簡單啲咪開心囉。」

這些語句都不粗魯,不兇惡,但共同功能是︰叫你收聲。


「不說」如何變成秩序?

父權最強大的地方不是直接禁止你,而係令你覺得說都不應該說出口
由小到大,我們被訓練不要爭拗、不要反駁、不要出位。「叻仔唔多嘴」、「女仔唔好咁寸」、「唔駛講出口都知啦」— 這些語言教我們一樣事情:你可以思考,但不可以發聲。

當「不說」變成修養、「沉默」變成成熟,我們其實已經內化一套沉默即服從的規則。


語氣即規訓

父權社會未必再明刀明槍,而是會用語氣套牢你。
當你開始說不一樣的事情時,他未必會駁斥你,而是用「你唔明啦」、「我都係為你好」、「你唔係仲嬲緊呀?」這類句子,將你變成「不懂做人」的那個。

最危險的不是沒有機會說出口,而是當你說出口時,全場空氣都說你不應該說


父權語氣的五大特徵:

  1. 轉話題式封鎖:「呢啲嘢講嚟有咩用呀?」

  2. 溫柔式噤聲:「我哋唔講呢啲唔開心嘅啦。」

  3. 合理化壓抑:「其實你媽咪以前都咁樣捱過嚟。」

  4. 自我否定式遏止:「係啦係啦我唔識講嘢。」

  5. 情感勒索式拖住:「你唔好咁啦,講到好似我哋唔關心你咁。」


你不是不懂說出口,而是被訓練到不准說出口

「你唔使講」這句說話,本身不是粗暴命令,但背後其實是整套權力結構。他不止叫你收聲,還要你自我封印。你會懷疑自己:是否我真的說得太多?是否我太激進?是否我唔成熟?

但其實,你只是想活得清醒


最後想用廣東話講一句:

父權唔係聲音大,而係話你唔使講。
如果你開始講,就已經打破咗結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思辨是習慣,語氣是武器。 不為共識而寫,只為語境留下裂縫。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