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1968「第五章:契约」

xoqnapgf
·
·
IPFS
一个批斗会中的信徒,一个牛棚里的囚徒,一个政治场上的赌徒。三种身份,三条死路。直到一份神秘文件从天而降,在绝望的棋盘上,为他们点亮了黑暗——要么被这个时代碾碎,要么……去碾碎这个时代。

李建国的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卫东那句破釜沉舟的请求,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散尽,潭水就已经封冻成冰。

李建国没有立刻回答。他缓缓地坐回自己的椅子上,用一种审视的、几乎没有温度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的手指在桌面上无声地、有节奏地敲击着,每一下,都敲在卫东紧绷的神经上。

卫东感到一阵口干舌燥。在说出那句话之后,他所有的勇气似乎都已耗尽,只剩下一种听天由命的、赤裸的脆弱。他像一个赌徒,押上了自己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筹码——他的政治忠诚。

“卫东同志,”李建国终于开口了,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一丝波澜,“你是否清楚你刚才在说什么?”

“我清楚,主任。”卫东的喉结艰难地滑动了一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消灭敌人,就必须了解敌人。尤其是这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敌人。”

“‘了解’?”李建国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可我怎么觉得,你现在不是想去‘了解’,而是已经被它‘吸引’了呢?你在那间资料室里一个星期,连一份像样的批判稿都拿不出来。这说明你的思想,已经受到了干扰,你的武器,已经钝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让你去接触那份最核心的‘剧毒’,你觉得,你是能造出炮弹,还是会让自己彻底中毒,万劫不复?”

李建国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卫东所有的伪装,暴露出他内心的虚弱和挣扎。卫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无法反驳,因为李建国说的,就是事实。

“我……”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回去吧。”李建国摆了摆手,重新拿起了桌上的文件,作势要看,“这个工作不适合你。明天我会安排你回战斗队,继续在斗争的第一线锻炼。”

回去?这个瞬间,卫东感到的不是解脱,而是一种坠入深渊般的恐慌。他知道,如果今天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了,他将永远带着这个思想上的“缺口”活下去。他将永远无法理解那个让他寝食难安的逻辑,也将在未来的每一次批判和斗争中,都缺乏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底气。他将从一个坚定的战士,变成一个只会背诵教条的、内心中空的传声筒。

不。他不能接受。

“主任!”他向前一步,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我请求组织给我这个机会!我承认,我的思想现在很混乱!我承认,我以前的那些方法,在面对这种新敌人时,确实不够用了!但这不代表我动摇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的立场足够坚定,我才不能容忍这种无法战胜敌人的无力感!我愿意接受组织最严格的考验!我愿意把我的思想,当成一个战场,让两种理论在里面进行最直接的斗争!我相信,最终胜利的,一定是毛泽东思想!”

他一口气说完了这番话,胸膛剧烈地起伏着。这番话,一半是说给李建国听的,一半,是说给自己听的。这是一种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决死宣言。

李建国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笔。他抬起头,这一次,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如同棋手看到对方走出预想棋步时的赞许。

他要的,就是卫东此刻这种彻底的、毫无保留的“献祭”。一个理智的、有所保留的卫东,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只有一个将自己逼入绝境、渴望用一场思想上的豪赌来证明自己的卫东,才能成为他最理想的“实验品”。

“好吧。”李建国缓缓说道,仿佛经过了漫长的深思熟虑,“既然你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组织上,可以给你这个机会。”

卫东的眼中,瞬间爆发出劫后余生的光芒。

“这次的任务,代号就叫‘解剖’。你,是唯一的解剖员,但是,”李建国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整个过程,必须遵守我定下的、绝对不能违反的铁律。”

“第一,绝对保密。从现在起,关于这份材料的任何事,你不能对任何人,包括你最亲密的战友,透露一个字。你对外,仍然只是在进行普通的敌情分析工作。”

“第二,受控制地接触。我不会把原件给你。我会分批次地,给你手抄的副本。你看完一部分,写出深刻的解剖报告之后,才能拿到下一部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思想对冲’。从明天开始,你在解剖室——也就是你那间办公室里,每天的工作时间,必须严格遵守一比一的原则。研究一个小时的‘目标材料’,就必须接着学习一个小时的《毛泽东选集》。而且,每天的解剖报告,必须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批判目标材料的每一个论点。”

“以上三条,你能做到吗?”

“能!我能做到!”卫东毫不犹豫地回答。在他听来,这三条纪律,是组织对他的爱护和严格要求,是防止他思想“中毒”的“安全阀”。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三条铁律,已经为他打造了一座完美的、无法逃脱的思想囚笼。

李建国站起身,走到墙角的保险柜前。在一阵金属的、清脆的声响后,他从里面取出了一个牛皮纸袋。但他并没有直接递给卫东,而是从里面抽出了几页纸。那不是《安康》的原件,而是他早已准备好的、用他自己的笔迹抄写的副本。

他的字迹,苍劲有力,但抄写的内容,却透着一种诡异的、与字迹风格完全不符的冰冷。

“这是第一部分,第一章的第一节。拿回去吧。我明天早上,要看到你第一份解剖报告。”

卫东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接过了那几页承载着他未来命运的纸。纸张的分量很轻,但在他手中,却重若千钧。

当卫东再次回到那间堆满“毒草”的办公室时,他感觉整个房间的气氛都变了。这里不再是一个思想的坟场,而是变成了一间戒备森严的、进行最高级别危险品研究的实验室。

他用袖子,仔细地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擦拭得一尘不染。然后,他以一种近乎于宗教仪式的虔诚,将那几页手抄本,放在了桌子的正中央。接着,他又从书包里,拿出了一本崭新的、红色封皮的《毛泽东选集》,放在了手抄本的旁边。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两种代表着不同世界的思想体系,就这样,在一张陈旧的办公桌上,形成了对峙。

卫东深吸一口气,坐了下来。他翻开了《安康》的第一页。

1.1 个体主权

一、 本体论断言:个体是承载一切社会现象的唯一物理基底……

这一次的阅读,与在批斗会上那次仓促、激动的公开宣读,感受完全不同。在绝对的安静和专注下,每一个字,都仿佛拥有了独立的生命,带着一种冰冷的、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钻进他的大脑皮层。

他强迫自己进入“解剖员”的角色。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号报告”的标题。

他在“论点”一栏里,抄下了那句核心论断。然后在“批判”一栏里,他开始搜肠刮肚地寻找反击的武器。他翻开旁边的《毛选》,迅速找到了那句他最熟悉的话。

他写道:“‘安康’理论谬论一:鼓吹反动的‘个体中心论’。该理论以所谓‘物理基底’为幌子,否定阶级、集体、国家的客观实在性,妄图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抽空。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针对此谬论,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而非孤立的、自私的个体。”

写完这段话,他感到了一阵快意。是的,就是这样。用最权威的教导,去压制、去粉碎这种异端邪说。

然而,当他重新审视自己写下的这段文字时,那份快意,却像退潮的海水一样,迅速消失了。他发现了一个自己不愿承认,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安康》的论点,是在讨论“本体论”的层面——即“什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而主席的论断,是在讨论“历史动力学”的层面——即“是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二者,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辩论。

《安康》并没有否认“人民创造历史”,它只是在追问:所谓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能感受苦乐的“个体”组成的吗?如果抽离了这些“个体”,那这个叫做“人民”的概念,还剩下什么?

卫东感觉自己像是挥出一记重拳,却打在了棉花上。他批判了对方的“意图”,却没有驳倒对方的“事实”。

他烦躁地在纸上画着圈,笔尖几乎要将纸张划破。

他又往下看去。

“自我所有权: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个体……天然地、也是唯一地拥有对其自身生命、身体及思想的绝对所有权。”

这段话,更是让他感到怒不可遏。

他立刻在“批判”一栏写道:“谬论二:宣扬极端反动的‘自我所有权’。这是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思想的理论内核!革命战士是革命的螺丝钉,我们的生命和身体,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属于伟大的革命事业!随时准备为革命献出一切,才是无产阶级战士的最高觉悟!这种‘自我所有权’的论调,是对我们集体主义精神最恶毒的攻击!”

这一次,批判显得有力多了。他感到自己的血液都开始升温。

然而,当他冷静下来,试图深入思考时,那个冰冷的声音又在他的脑海里响起:

“如果你的身体和思想不属于你自己,那属于谁?属于一个‘集体’吗?可是,那个‘集体’,它有大脑吗?它有神经系统吗?它能替你思考,替你感受疼痛吗?如果不能,它凭什么声称对你的思想和身体拥有‘所有权’?”

卫东的呼吸,再一次停滞了。他发现,《安康》的逻辑,就像水银一样,无孔不入。它总是在他最熟悉的、最坚固的那些宏大概念之下,提出一个关于“物理现实”的、简单到近乎于常识,却又让他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一整天,卫东就在这种反复的、痛苦的拉锯战中度过。他不断地从《安康》中读到一段让他愤怒的论述,然后立刻从《毛选》中寻找最有力的话语进行反击。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充满了斗争性的文字。

然而,当夜幕降临,他停下笔,审视自己一天的“战果”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空虚,将他彻底淹没。

他发现,自己写的那些批判,与其说是在“解剖”《安康》,不如说是在给自己“壮胆”。那是一种姿态上的、口号上的胜利。而在逻辑的层面上,他非但没有驳倒对方,反而被对方那套从物理到生物,再到权利的、冷酷的推导链条,给问得哑口无言。

他感觉,自己不像一个解剖医生,反而更像一个面对着凶猛野兽,却手无寸铁,只能靠大声吼叫来发泄内心恐惧的普通人。

他将这份写满了愤怒与挣扎的、长达五页的报告整理好,准备明天一早交给李建国。他不知道李建国会如何评价。他只知道,这场在他大脑里进行的、代号为“解剖”的战争,第一天,他似乎就败下阵来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xoqnapgf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