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已經習慣用悲傷來面對離別的我們 或許都該讀一讀這本「青春成長小說」—《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WencheWu
·
·
IPFS
·
雖然以校園為背景,主角也有不少「中二」特質,但書中卻有不少就連成人也會被觸動的橋段,而刻意添加的手語元素,也讓其中想要呈現的生死、離別議題有了深刻的呈現。

只能用悲傷去表達一個人對自己的重要性,我覺得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改編自電影劇本,《為我辦一場西式的葬禮》是一本有點難以歸類的作品,儘管在書腰上被定義成「青春成長小說」,但在讀完之後所帶來的感觸,卻遠比這樣的預期來得多上太多。雖然以校園為背景,主角也有不少「中二」特質,但書中卻也有就連成人也會被觸動的橋段,而刻意添加的手語元素,也讓其中的生死、離別議題有了深刻的呈現。

《為我辦一場西式的葬禮》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敘事者「賴健祐」有個好友「釘仔」,兩人在日常生活中形影不離,但「釘子」卻在某一天突然跳海失蹤、只留下一雙被安放在海邊的鞋子。當「釘仔」再次出現,卻變成只有主角能夠看見的存在,並且不會說話、只能夠透過手語與他溝通,而他對主角「說」出的第一個要求,卻是「為我辦一場西式的葬禮」。

看似「中二」的情節 讓以校園為背景的故事更自然

「生活化」大概是《為我辦一場西式的葬禮》能夠深深吸引讀者的一大因素,儘管還是有一些文學性的論述,但至少在對話的呈現上非常自然,甚至可以說是精確地藉由那些無厘頭的言行,刻劃出了16歲男性所可能有的樣子。或許「中二」並不算討喜,但藉由這樣的設定,也增強了後面描寫少年更深層情感部分的後座力。

以結束生命作為故事的開頭,但本該離開的人卻始終在故事佔有重要的比重,這種介於「在」與「不在」的設定,不只成為書中許多橋段的梗,也讓「少年因為友人離世被強迫成長」的敘事變得更加複雜多元。尤其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互動,在關係並未言明的情況之下,這樣曖昧不明的狀態,更增加了讀者的想像空間。

不習慣談愛與死亡 那就用「手」來幫我們說

在傳統社會不習慣談愛、忌諱談死的習慣之下,被加入的「手語」元素,以另一個語言的介入企圖挑戰、突破這樣的限制;雖然在書本的媒介中,這些表達只能夠用不一樣的字體標示,並不能跳脫文字這個呈現方式,但就算只是這樣,也會讓那些可能閱讀起來可能會覺得濫情、露骨的內容,變得合理且更容易被接受。

因為知道它是改編自電影劇本,所以去找了一下網路上的劇本故事大綱,以及電影的預告,發現書中其實省略了一些情節與設定,其中也不乏一些可能讓故事存在更多變化的支線劇情。雖然還是會有點好奇保留的話會怎樣,但就算是現有簡化版的《為我辦一場西式的葬禮》,其實也就已經夠深刻,並且能夠讓人回歸到青少年的角度,重新思考我們終究必須面對的「生死、離別」議題。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reurl.cc/5K7ej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