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筆記】走下神壇的爛尾續作?或許它只是證明了人們對瘋狂脫序的渴望—《小丑:雙重瘋狂》

WencheWu
·
·
IPFS
·
在看完《小丑:雙重瘋狂》又重新把《小丑》看了一遍,而這樣複習過後我發現這個系列似乎不只是單純的電影,而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其中現實觀眾的反饋更印證了「小丑」在劇中想要表達對社會的批判與嘲諷。

「不符期待」、「失望」,大概是《小丑:雙重瘋狂》上映後,最常看到的評論;但或許應該說它和前作《小丑》一樣都是一場「表演」,只是這次的形式很遺憾並不符合觀眾的喜好。因為年代過於久遠,在看完《小丑:雙重瘋狂》又重新把《小丑》看了一遍,而這樣複習過後我發現這個系列似乎不只是單純的電影,而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其中現實觀眾的反饋更印證了「小丑」在劇中想要表達對社會的批判與嘲諷。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台灣FB

《小丑:雙重瘋狂》的故事本身就有點特殊,在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小丑不只沒有重生成為高譚市與蝙蝠俠鬥智的重大罪犯,反而是進了惡名昭彰的阿卡漢精神病院,準備接受法庭的審判。考量到類似電影經常跳過現實中的行政程序,這樣的設定或許也暗示了整部電影在經歷「造神」的上半場後,終將回到凡間接受世俗的審判。

除了以法庭審判和阿卡漢的生活為主軸,《小丑:雙重瘋狂》的另一個改變,則在於主角「亞瑟」的幻想與內心獨白,改成以歌舞劇的形式表達,並且搭配由Lady Gagag飾演的女主角;不過這個在宣傳時期引發討論的話題,也迅速成為觀眾在評論中最大的詬病。

其實完全可以理解觀眾對《小丑:雙重瘋狂》負評滿滿的心情,相較於《小丑》充滿衝突、刺激,在配樂的幫助下將戲劇張力極大化的詭譎氛圍,儘管有著「雙重」的名號,《小丑:雙重瘋狂》除了「沈悶」之外,好像也想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除了在動作的表現與情緒上,明顯沒有那麼狂放,流轉於精神病院與法庭的場景也相對單調;儘管有一些歌舞的幻想,增加場面的豐富度,但缺乏刺激的內容卻反而可能讓觀眾變得更加煩躁。

從《小丑》到《小丑:雙重瘋狂》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了理解這種兩部電影的落差,我決定重新再把《小丑》看一次(反正HBO兩個都有),才發現它們似乎有互文的效果,《雙重瘋狂》不只是單純的「後果」,也更深入地解釋了《小丑》的背景因素,而這樣的認識也讓我對《雙重瘋狂》有了比一開始更不同的看法。

對我來說,《小丑》所表現的是那些光鮮亮麗、具衝突性的部分,《雙重瘋狂》所顯示的則是更平常「亞瑟」,它們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小丑,並且讓他走下神壇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但這卻不見得是人們想看見、信仰的「小丑」,而不論是劇中的群眾,或者是戲外的觀眾,終將因為認清「奇觀」背後的平凡,背棄這個角色。當然,《雙重瘋狂》並不會因此就變成一部有趣的電影,但這樣的理解絕對會改變我們對於它的評價。

滿喜歡在電影裡面那段長長樓梯的隱喻,亞瑟掙扎著向上尋求救贖卻感到痛苦,只有在選擇墮落後才彷彿找到掙脫一切的自由;但在「雙重瘋狂」中,他好不容易因為他人的陪伴,看似能夠奔向救贖,卻發現自己終將被拋棄。而當亞瑟只能諷刺地被迫回到底層那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對方卻能夠輕鬆轉頭走向代表救贖的那個世界。這一幕或許也是《小丑》導演對自己作品的預言,當觀眾看清這個角色的全貌,他的神話也將劃下句點,到頭來恐怕也沒有人會理解或在乎他想說的到底是什麼⋯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