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錢,自然失感情

DuncanLau
·
·
IPFS
·
新香港財政緊拙,空談甚麽開源節流,卻顯得畏首畏尾,力度和作用有限。
Photo is AI generated by Substack

有很多意見提出來,結果政府總是支吾以對,自己想提一下,在錢幣政策上,有些可以考慮的地方。

以前的香港,可算是走得比較前,當年回港探親,發現已有膠紙幣,雖然只有十元幣值一種,但已令我覺得先進,還帶了幾張回加拿大,讓一班「鄉巴佬」見識見識,還真的有點感到自豪。那起碼是廿多年前的事了。

到了今天,香港的情況依舊,仍然只有十元紙幣有膠造的,而在加拿大,所有的紙幣都已改成膠幣了!當日,加拿大政府的決定,就是膠幣比較耐用,可以減少印銀紙的次數,從而減省開支。能夠節流的事情,為甚麽不考慮呢?

同樣,加拿大政府亦在2013年開始,取消一分錢(one cent)這種貨幣,理由是用處已不大,不受歡迎(其實當時已有人提議取消埋五分錢即Nickel)。市民普遍一回家便這種稱為Penny的硬幣,放到收集箱,不會帶岀街用,但政府依然每年鑄造大量備用,其實算是一種浪費,更有人指出,鑄造費用根本超過一分錢,加上運費等其他行政開支,算是蝕本貨!取消一分錢,其實也是節流的政策。

看到這𥚃,相信已有人意識到,香港的一亳子(10仙)和兩毫子(20仙),甚至是五毫子(50仙),也是同樣處境。現在電子支付越來越流行和方便,現金已是可有可無,這些低面額的硬幣更甚。很多商舖甚至標明不接受這類硬幣,但為何政府不去考慮取消它們呢?因為理論上,一種法定貨幣一定每年鑄造一定數量,每一個硬幣都印上年份的。正如上面提過,大部分零售店都不收這類瑣碎的硬幣,自己這幾年也少接觸,似乎真的沒有機會見過2024,甚至是2023年岀品的硬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呢?

而香港的硬幣一向令人生畏,特別是那五元硬幣,我從未聽過有人喜歡,甚至有人嫌重而拒收,或者馬上盡快用岀去。而十元硬幣也算同一命運,加上正苦又不斷推廣電子支付,而甚麽數碼港幣和人民幣也常掛在口邊,那麼其他貨幣政策有沒有配合呢?為甚麽說了這麼多年,也沒有甚麼實際行動呢?

不過,香港就是一個奇怪又複雜的地方,一講到錢,一定傷感情。近日,一個熱議的題目竟是有本地餐廳「只收現金」的事情,對香港人來說,那是長久以來的不成文規定,很多小店,街市攤檔,以至的士服務,幾乎都只收現金,大家已習以為常。一般人出街,起碼有數百元現金旁身,而且通街是櫃員機,而個別店舖已寫明只收現金,何以會弄到吃完吃罷才發現沒現金找數的尷尬問題?而即使出現如此場景,只要好聲好氣和店方說明,馬上去拿現金回來,絕不應該是問題。

現在馬上說人家要逃稅,真的是「邊個唔知阿媽係女人」,在「現兜兜」的世界裏,那已經是潛規則吧。的士佬一直不肯收現金以外的其他方式,你認為是何原因?有沒有人大聲指責他們?而繼而稱輔幣(兩毫、五亳)是法定貨幣,不應拒收。法理的確如此,但那一千呅紙呢?敢問全港有多少地方會收一千元紙幣?大家上一次用一千元紙幣的時候,是那時?而最惡劣的,是連政府機構也不收,你去領護照,車牌之類,他們亦會表示不收千元紙幣,那不是法定貨幣嗎?

發過牢騷,話說回來,世界不斷在變,大勢所趨,近年間,那些大型連鎖店都添加自助付款機,當然不會收現金,但較方便快捷,也開始吸引多些人使用。自己對現金或電子支付其實沒有太偏向一方,通常兩手準備好,唔通等叫的士之時,才醒起沒有足夠現金咩!而市場也自然調節,現在還有一些連鎖超市,會標價19.95,或者甚麽8.5之類,其他的絕大部份已 round up到以元為基本,一斤菜十文,十二文,重同你計到十一個半咩!所以,佢哋要一亳、兩毫同五亳嚟托咩,唔收係順理成章。佢哋唔收,我哋又唔會收到,但政府重年年一批一批咁印製出嚟,係咪浪費呢?係咪應該諗諗佢呢?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來自南半球的傳奇樂隊AC/DC

慶祝國慶

雜談所謂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