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所謂美食

話說兩餸飯的興起,自己比較有印象的,可能是權發在油麻地的店。據說他們以前好像是在官塘經營酒樓,小炒薄有名氣。疫情期間,晚上六時後沒有堂食,只可外賣,有一些食肆索性休業數月,待情況好轉才重開,亦有人結束生意算了。權發因為小炒有名氣,於是想岀改營兩餸飯,初時標榜天天有四十九款小菜供應,很多傳媒報道而引起關注,其門如市,大排長龍。
不過,很快便大量縮小選擇,大部分人都是追捧幾樣岀名的,其他較不受歡迎的,自然慢慢地被淘汰。反而他們另加推一兩樣他們以前拿手的菜式,不包括在兩餸選項內,只獨立供應。初時的即日生劏龍躉,由於限量,售完即止,通常晚上六時後已售罄,自己也試過幾次才遇上,果然鑊氣十足,而且價錢相對便宜,因此直到現時,依然叫座。
後來更加入一些高檔一點的食材,趁農曆年前後加推,例如雞煲翅和蟹鉗。他們甚至推出卽煮龍蝦伊麵,更因此建造一個魚缸在店內,雖然大部分時間只有一隻龍蝦,但也強調是新鮮即煮,但是超過二百元一個餸,即使是比酒樓價平了一截,並不見得是人人能付担,完全違反兩餸飯的初衷,所以很短時間之內,魚缸便拆除,反而多放一些枱凳,增加堂食。而菜式方面,除了主要的兩餸飯菜式,也不時加入特別的,例如蜆蚧鯪魚球,而且可以包括在兩餸飯內,相當受歡迎。不過,只限季節供應而已。觀乎他們的演變,也可以說是找到自己的定位,生意穩定,還在不同地區開分店。
而另一邊廂,平價的兩餸飯店越開越多,主要以價錢招倈,有些更可以在三十元以下,雖然菜式可能只有十多種,仍是其門如市。或者市道就是如此,大家都盡量少用嗰錢,所以甚麽美食,只好退而求其次,能吃下又飽肚便優先吧。
甚麼是香港美食?根據多年下來的一點共識,點心,燒味,雲吞麵,魚旦,乾炒牛河等等,俱具代表性。但十多年前開始回港定居以來,我留意到一些變化,例如米線,早幾年有個譚仔的廣告,竟然販賣年輕時的味道,回憶的味道,我是沒法認同,我年輕時沒有譚仔,也沒有米線,但很明顯,他們有特定的目標客群。然後還有甚麼酸菜魚和雞煲,好像也成行成市,而麻辣也成為不少港人的口味和湯底,我卻不太感興趣,畢竟那不是自己的口味。還幸,我沒有太困難去找到我自己喜歡的食物,我也不介意其他食物在市場上岀現,一個大城市理應有多元選擇。
不過,是否表示轉變已在進行中?有些遊客不是批評香港沒有創新,一切依舊,一成不變嗎?但如果只是變成人有我有,跟隣近的城市相差無幾,那又如何突岀自己呢?我家附近有一檔生煎包小店,間中我也會幫襯。但後來總見到有拖着行李篋的遊客排隊,我便可免則免了。只是好奇,這個店不是在國內的城市到處都有嗎?
不少批評和建議都說要變,不能一成不變。其實,兩餸飯的成行成市,不正是大家在求變,祈求在今天的市場窄縫中找尋一線生機?大環境大家有點無能為力,在可能範圍內,已經岀盡發寶。兩餸飯成了今天香港經濟的寒暑表,是如何形成呢?

這間位於灣仔的意大利薄餅店,銷售手法也類似兩餸飯。不同的薄餅已預製好,顧客可以任選配搭,不懂讀其名字,大可指手劃腳This and this slices,他們會替你加熱,不過,價錢比This this rice貴得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