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如性法師課程《二諦、四諦、三皈依》(第8講)

子非魚
·
·
IPFS
·
介紹二諦與兩種我執

筆記

安立一法之上的二諦

若從「世俗」的角度觀察,你、我、他等補特伽羅存在。但如果不以分別知所安立的補特伽羅為滿足,進而想在蘊體的支分或整體上尋找補特伽羅,那就已經是從「勝義」的角度在觀察補特伽羅的有無;如此一來,最終的結果是「找不到補特伽羅」,所以從勝義的角度而言,補特伽羅不存在。

這就是中觀論典當中經常出現的「補特伽羅是世俗有,但勝義無」的概念——從世俗的角度觀察,補特伽羅存在;但從勝義的角度觀察,補特伽羅不存在。

從上述的分析便能得知:「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找得到」與「在觀察、思擇之後找不到」,這兩種狀態會同時出現在一法上,而不會互相排斥。「不觀察、不思擇找得到我」與「觀察、思擇之後找不到我」,這兩種狀態也會同時出現在我之上。以上說明的是:「一法的世俗諦」與「一法的勝義諦」可以同時存在於一法上。

換另外一種方式描述:

  • 「世俗諦」強調的是顯現的相狀——心上顯現而有;如何顯現?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顯現。

  • 「勝義諦」則是強調實際的相狀——境上尋找而無;如何尋找?在某一法的施設處上尋找,最終在施設處的整體與支分上都找不到那一法,這就是境上尋找而無的狀態,也是諸法實際的相狀。

以上的內容重點在於:「某一法的存在,是否一定要在境上找出實體?」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是應成派與其他宗義師們在見解上最大的分歧——在境上到底有沒有一個實體?還是在境上完全沒有實體,所有的境都是僅由分別假立而成的?


中觀見解的難處與思惟盲點

宗大師在中觀的論典裡提到:光是了解「在觀察、思擇之後找不到」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在無自性上安立那一法」。換一種表達方式:如何將「勝義無」與「世俗有」結合在一起,或是如何將「性空」與「緣起」結合在一起,這一點是困難的。兩者分開來思考不困難——單獨思考「杯子是世俗有」並不困難;稍微用點力分析「杯子是勝義無」也沒那麼困難;然而,若要將「勝義無」與「世俗有」兩個概念同時結合在一法上,這一點非常困難。

如何在無自性的基礎上安立那一法,或是如何將「勝義無」與「世俗有」兩個概念同時結合在一法上,這一點很困難!為什麼?因為無始至今,當我們認定某一法存在時,就會很自然地認為那一法有自性,也就是在境所在的方位確實有那一法,而且那種感覺很真實——「那一法的形成跟我的分別知一點關聯都沒有,它不需要由我的分別去假立,就已存在於那裡,它就是從那個方位呈現出來,而被我的心認知的。」相反的,當我們認定「那一法無自性」時,就會認為那一法不存在。由此可知,在思惟無自性的道理後,若能輕而易舉地將緣起法安立上去,那就表示我們的思惟模式有問題。

宗大師在《廣論・毗婆舍那》中提到:「修習甚深中論友,汝心雖覺全無性,因果緣起難安立,然彼乃是中觀宗,依此宣說最端嚴。」尊者在講法時經常引用這個偈頌。


粗細兩種補特伽羅我執

所謂的「執著我不需要觀待蘊體就能形成」,這當中的「我」其實是假有的我;如果我們認為「假有的我」不需要觀待蘊體就能形成,就是在執著那個我是獨立自主實有的。這種認知正是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師所主張的我執,也是輪迴的根本。但是對於應成派來說,這並非輪迴的根本;為什麼?因為縱使將它斷除,也不能了脫生死。所以應成派認為:「執著我不需要觀待分別假立就能形成(執著我有自性),這種認知才是細分的我執,這才是輪迴的根本。若想跳脫輪迴、獲得解脫,就必須斷除這種錯誤的想法。」

從應成派的角度而言,只有假有的我,沒有實有的我;因為應成派認為諸法皆是假有——諸法皆是唯由分別假立而有,所以他們並不承許實有。總而言之,「執著我不需要觀待分別假立就能形成」,這當中的「我」也是假有的我,或是名言有的我,這個我是存在的。因此,在《毗婆舍那》的課程中經常提到:「我執的所緣存在,但行相不存在。」


以例子解釋

以杯子為例,當有人說「杯子的形成需要觀待它的因緣」,我們會覺得很合理;「杯子的形成需要觀待它的支分」,這也可以接受;但「杯子的形成需要觀待我們的分別去假立」,這個論述聽起來就很奇怪。我們會覺得「怪」,代表我們不認同。所以我們心中的想法是什麼?「這個杯子的形成跟我的分別是否有去假立它無關」,這就是執著杯子有自性;相同的道理,當我們想著我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想法。因此,所謂的「我不觀待分別假立」,指的是我不需要透過分別假立就存在於蘊體上;這時我們想的是「我有自性」。

關於「我有自性」的這一點,有些中觀的論典會舉一個譬喻:假使我們身處在陌生的環境中,當晚突然停電,這時我們會摸黑行動;過程中如果碰到一面牆,我們會怎麼想?「這面牆是我還沒伸手之前就存在的,此時我伸出手才碰到它。」這時我們的想法就是執著「這面牆有自性」。透過這個譬喻類推其他的法——即便是白天,當我們看到杯子、桌子時,我們會有一種想法:「桌子、杯子等法也是一開始就存在於施設處上,之後才透由我的分別知去分辨『這是桌子』、『那是杯子』。」我們與生俱來就有這種想法,這種想法就是在執著「諸法有自性」。


心得

這堂課介紹了「執著獨立自主(不觀待他者)」的兩種認知:

  • 不觀待蘊體

  • 不觀待分別假立

掌握這個重點後,進一步說明應成派對「我執」的看法:

  • 執著我不需要觀待蘊體就能形成: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師所主張的我執,也是輪迴的根本。

  • 執著我不需要觀待分別假立就能形成(執著我有自性):應成派認為這種認知才是細分的我執,這才是輪迴的根本。

簡而言之,應成派將「我執」分為兩種層次:

  • 粗分的我執:執著我是獨立自主實有的,也就是執著我不需要觀待蘊體就能形成的認知。

  • 細分的我執:執著我有自性的認知,也就是執著我不需要觀待分別假立就能形成的認知。


應成派的基本立場可濃縮為:「世俗有、勝義無」、「名言有、自性無」。然而,分開思考兩個概念(世俗有、勝義無)並不困難,困難之處在於將兩個概念同時結合在一法上。

應成派提出「名言有」的三個條件中,我認為「名言量」是最關鍵的核心。應成派應不會落入單純的唯名論,因為那樣將流於斷滅見。哲學與佛學中的「共相」定義不同,我自己也還無法完全釐清。不過,法師用實例善巧地說明了關鍵:

  • 「杯子的形成需要觀待它的因緣」,我們會覺得很合理。

  • 「杯子的形成需要觀待它的支分」,這也可以接受。

  • 「杯子的形成需要觀待我們的分別去假立」,這個論述聽起來就很奇怪。

另外一個譬喻是:

假使我們身處在陌生的環境中,當晚突然停電,這時我們會摸黑行動;過程中如果碰到一面牆,我們會怎麼想?「這面牆是我還沒伸手之前就存在的,此時我伸出手才碰到它。」這時我們的想法就是執著「這面牆有自性」。

這點非常耐人尋味。理論上,我們或許理解「世俗有、勝義無」、「名言有、自性無」這些 思路,但在日常經驗中,我們往往仍是落入自性見,這也是中觀見解既精妙又困難之處。

2025.07.22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