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射手媽咪婷婷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堂撒哈拉耳廓狐所教授的尊重課:《蔡金麥與我》

射手媽咪婷婷
·
·
圖片來源:金石堂

當你看到可愛的野生動物時,是否心中也會有一股想要豢養牠的衝動呢?但你又可曾想過,為何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類會想把其他動物當成寵物呢?

《蔡金麥與我》這本書描述的是一隻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耳廓狐被現代金屬捕獸夾夾斷兩隻前腳,而作者蔡適任在解救耳廓狐的過程中,省思了人類之於動物的優越感,以及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基於情感上的連結,作者把這隻可愛的耳廓狐取名為「蔡金麥」,而暱稱則為「麥麥」,光是取名的舉動,就令作者在當地的家人們非常不解,因為耳廓狐本來就是屬於大自然的,即便牠因為人類而受傷,貝都因人仍認為應該直接野放,而生命是否存續則是天命。

但作者蔡適任生長在醫療進步的台灣,又身為法國社科院的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豈能眼睜睜看著麥麥受重傷而不救治呢?於是她獨排眾議,甚至不惜槓上大嫂,獨自悉心照料耳廓狐,也開啟了一段與野生動物相處的難得經驗。

麥麥雖然有著大耳朵及圓圓的眼睛,但牠畢竟是野生動物,要期望牠可以像寵物一樣親人根本是錯誤的期待,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不能把麥麥「寵物化」、「擬人化」、「卡通化」,而且若是對牠有愛則是要保持距離,而不是站在文明的制高點去對牠做出控制的舉措。

這本書中也直指人類自詡為地球上最特別的生物,認為我們比其他動物擁有更多的感性與靈魂,但從麥麥的身上,作者逐漸學會如何放下心中的期待與想像,並且拋開私心讓麥麥保有自己原本的樣子,而不是為了求生存去討好任何人,其中當然也包含作者自己。我覺得在朝夕相處之下,要有如此的體悟實屬不易,相當令人感動。

其實對於我而言,每次帶孩子去動物園看野生動物的時候,也不時會湧上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感到幸運能就近觀察這些野生動物,但一想到為了讓人類觀看而必須離開原生地,雖然大大降低了在野外求生的風險,但仍不免有所疑問:被人類所豢養的野生動物,內心真的感到快樂嗎?

作者說:「我不是麥麥的主人,只是一個有幸與他偶遇的人類。」

這是閱讀這本書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帶有情真意切的愛,以及對於人類文明的謙卑。

我讀過作者之前的幾部作品,不只是為其優美的文筆所折服,更為她對這個世界所懷抱的愛所感動,更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了解到「尊重」的真諦。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