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被神化的传统与被遮蔽的真相

壳中魂
·
·
IPFS
在中国社会,中医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瑰宝”、“民族智慧”的象征,被写入宪法政策,被纳入医保体系,甚至在抗击疫情中屡屡作为官方推荐方案出现。然而,当我们跳出情感与宣传,理性地审视中医的发展路径、医学本质、制度地位与社会认知时,不难发现:中医作为一个医学体系,其疗效、逻辑、科学性存在诸多根本性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如此,中医在大众中的认同度却依旧甚高,其背后隐藏的,是文化、政治与利益的交织。

一、引言

在中国社会,中医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瑰宝”、“民族智慧”的象征,被写入宪法政策,被纳入医保体系,甚至在抗击疫情中屡屡作为官方推荐方案出现。然而,当我们跳出情感与宣传,理性地审视中医的发展路径、医学本质、制度地位与社会认知时,不难发现:中医作为一个医学体系,其疗效、逻辑、科学性存在诸多根本性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如此,中医在大众中的认同度却依旧甚高,其背后隐藏的,是文化、政治与利益的交织。

二、低效的医疗体系为何得到广泛认同?

从科学角度看,中医缺乏现代实验验证的体系支持。大量中药方剂没有随机对照试验依据,其疗效多凭“经验”或“历史传承”。近年来更频繁出现中药注射液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暴露出中医治疗手段在安全性和效果上的严重问题。

但即便如此,中医却仍被不少人视为“自然、无害、慢调理”的健康象征。原因主要包括:

- 文化惯性与民族情结:中医与传统文化捆绑,使其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 政策背书与官方宣传:国家在多个层面大力推广中医,构建“文化自信”的核心符号。

- 教育缺位与信息垄断:大众缺乏批判性思维,中小学教材几乎不提供医学科普教育。

- 医改失衡与就医困难:西医资源集中、费用高昂,使部分人转向“易获取”的中医门诊。

中医获得广泛认同的背后,并非其疗效卓著,而是社会机制、文化心理与宣传策略的合谋。

三、中医的利益集团如何形成并固化?

中医行业并非仅仅是文化传承者,更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

- 产业化驱动:中国中药市场年产值已超过万亿,庞大的药企、高校、医院体系深度绑定政策。

- 制度性倾斜:中药在医保报销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2022年全国医保报销药品中,中成药比例超过35%,远高于其实际疗效贡献。

- 准入门槛过低:中医执业门槛明显低于西医——不少“师承学徒”可通过简单考核获得执业证,造成医生水平良莠不齐。

- 学术系统内循环:中医科研往往围绕“验证古方有效性”展开,缺乏真正与现代科学接轨的独立研究机制。

在这种结构中,中医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医疗体系,而是一套运作稳定、上层受益、下层盲从的产业利益网络。

四、当代对中医的认知,反而不如古人

令人讽刺的是,现代社会虽然对中医大加颂扬,却未必比古人更理解中医。古人虽未掌握现代科学,却普遍知道中医“可用不可尽信”:

- 清代医家徐大椿指出:“今日之医,学无定法,理无定准,徒事浮言虚语,以欺愚俗耳。”

- 宋明以降,很多儒医已开始质疑五行气论、迷信祝由,并尝试引入实证逻辑。

- 许多古代文人,如李鸿章、鲁迅,都曾公开批评中医“不能治病、混淆观念、误人性命”。

而反观当代:

- 大众将中医“神化”,认为其包治百病、天然无害;

- 国家将中医“工具化”,用于体现制度优越与文化自信;

- 市场将中医“消费化”,将其转化为保健品、茶饮、面膜的噱头;

- 教育将中医“仪式化”,过度重经典、轻批判,培养出“玄而不实”的继承者。

这是一种认知的倒退,是在科学普及时代却陷入的文化迷信困境。

五、中医在政治中的象征功能

中医已不仅是医学体系,更成为一种政治话语工具:

- 在宣传层面,中医是展示“中国模式”、“中国智慧”的重要标志;

- 在政策层面,中医被纳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健康中国2030纲要》,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文化补充;

- 在意识形态层面,中医承载“文化安全”、“制度认同”的隐喻功能,与西方医学划出象征性界线。

某种程度上,中医已经不再是为治病服务的医学工具,而是为“讲政治”服务的文化工具。它的生存并非取决于疗效,而取决于其在国家意识形态系统中的地位。

六、批判与沉默:知识分子的声音

尽管舆论环境趋于保守,仍有不少现代知识分子、科学家提出对中医的批判与反思:

- 伍连德在民国时期就主张“废止旧医”,认为其阻碍了公共卫生现代化;

- 李鸿章在奏折中对中医无效性表示担忧;

- 鲁迅更是以辛辣讽刺指出中医是“诳病治病的把戏”;

- 当代如方舟子等人曾深入揭露中医伪科学与商业诈骗本质,但其声音常被压制;

- 一些不良案例,如“中药注射液致死”“某地儿童喝中药致肝损伤”等,也频繁见诸报端,但往往迅速被舆论稀释。

这些批判虽理性有据,却难以改变整个结构性的问题。

七、结语:在文化与科学之间寻找出路

中医的问题,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制度性与认知性问题。它集文化符号、政治工具、商业利益与医疗功能于一身,使得任何单一角度的批评都显得无力。

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中医中的经验成果,但也绝不能继续容忍其以传统之名逃避现代医学的评估。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神化,而是敢于承认其谬误,敢于清理其糟粕,敢于对自己最深刻的文化系统进行批判。

中医是否该继续存在?这不是一个“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没有疗效”的问题。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壳中魂I thought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
  • 来自作者

从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与东亚病夫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