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0|慈悲之流💗Oct.20
談到慈悲,今日想分享關於佛教的慈心觀,然後因緣際會,認識到一行禪師收錄梅村課誦本中的《慈經》文本。
✨慈心觀的起源
「慈心觀」(Mettā Bhāvanā)是佛陀教導的禪修方法之一,意在培養對一切生命無分別的慈愛與祝福。
慈心觀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之一,修習時,行者先對自己生起慈心,再向親人、陌生人、乃至仇敵與一切眾生擴展祝願:願一切眾生安樂,願一切眾生離苦。
這份修行,不在語句,而在心的方向——當心中生起真正的慈,世界便隨之變得柔軟。
然而《慈經》的由來,源於佛陀向受樹靈干擾的比丘們開示「慈心觀」的方法。在《慈經》的因緣中,佛陀正是以此法幫助比丘化解恐懼,轉敵意為善意;同時也是一段關於「慈愛如何成為修行力量」的真實佛陀教法因緣。
梅村課誦本經文 / 慈經
經集 1.8 《慈經》
一行禪師將此經翻譯為現代越南文,再由其弟子翻譯成不同語言,包括以上的中文版。此經收錄在梅村課誦本,是梅村日常念誦的其中一篇經文。
任何人希望內心安詳,應常學行正直、謙恭,懂得使用愛語。他們懂得簡單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隨大眾。他們不會做任何智者所不認同的。 他們常常心念 : 願所有人和眾生幸福安全、願他們生活滿足和自在。願一切眾生生活安寧,無論是高、矮、強、弱、大、小、可見、不可見、遠、近、已生和將生的。願人們不會彼此傷害,不輕視他人的生命,不因為憤怒和惡意而使他人受苦。猶如母親以自己的生命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 我們以無量的慈心充滿整個世界,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仇恨或敵意。無論行、住、坐、臥,只要是醒覺的時候,我們應當保持正念。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貴的生活。不落入錯誤知見,放下對感官欲望的執著,過安寧的生活,達到智慧與覺悟,修行者必能超越生死。經集 1.8 《慈經》🎧 靜心引導(1分鐘簡易自我照顧)
找一個舒服的位置
深深吸氣,吐氣。讓自己安住在此刻。
在心裡輕輕地說——
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被溫柔以待。
感受這份祝福在心裡慢慢展開。
現在,把這份祝福送給一個你想關心的人——
願你平安,願你健康,願你心中有光。
感覺這股慈悲的能量,正從你流向他。
接著,讓這份光更寬廣——
願所有眾生,都離苦得樂。
願我們的心,都能柔軟而自由。
當你準備好,記得帶著這份溫柔的祝福
走向今天的路。
在今天的靜心之後,我讓筆緩緩地流動自由書寫✍️:
剛剛跟孩子分享我以前國小老師的畢業贈話時,掉出另一張我珍貴保留至今和專科同學當年上課時間偷傳的小紙條。
於是我想到一位很久沒有聯絡的同學—芋圓。在今日的慈心觀練習,我將我的祝福送給她:)
有種友情是過了就過了,再也回不到當年的樣貌。現在的我才算真正的坦然接受,與此同時我才發現自己早就被人眷顧而不自知,非得要經過這幾十年的跌跌撞撞後,才明白所謂的幸福與真實並行存在。
我不會覺得那種遺憾是心裡有洞的,因為我修習了慈心觀,帶領我修補遺憾的缺口,用紮實的祝福補上,也讓這段關係圓了一個滿字,因為現在的我是真的如芋圓說的由衷的快樂過生活。
逐一唸完這些字條,我閉上眼睛,想像芋圓就站在我身旁,像當年一樣手牽著手,在操場邊聊天、散步。
她的樣貌與那份照顧朋友的心意,早在不知不覺間流進了我的心,也在這些年裡靜靜發酵。我的俠女個性,其實是跟她學來的。那年,她曾當著全班的面,替我反擊欺負我的人。
若不是她,我或許不會知道——原來有一種愛,是以勇氣的姿態出現,用行動教我什麼叫「挺身而出」。如今我明白,那份被守護的經驗,也在教我如何守護他人。
慈悲之流就是這樣的傳遞:不一定是柔軟的模樣,有時是一股剛毅的溫柔。
而我,也願在生命裡繼續讓這份愛流動下去。
謝謝妳,芋圓🥹
我願你一切都好,也願我能在此刻保持柔軟。
當我祝福你時,也同時在修復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