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iawei 嘉炜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1M/1

Vol. 2 你不是自由地活著,而是被預設地活著

Jiawei 嘉炜
·
·
我們是否其實早已進入了,一種由基因Gene和模因Meme設置的人生自動駕駛模式。而當你的人生出現了一種被侵入的空虛感時,這正是你發現這種自動化的人生出現裂隙的關鍵時刻。
Image Generated by ChatGPT 4.o

系統1的自動運行與文化規訓結構

當你在便利商店排隊結帳時,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會在一種默認狀態下完成。你會覺得這是一種不需要加入思考的行為,邊滑手機,邊熟練地拿著挑好的能量飲料和香菸,你沒有看標籤,沒有猶豫,甚至沒有真的「做出選擇」。

你只是照著你早已習慣的方式,完成了這一套動作。

這會不會讓你想到一個問題:
我們每天做的這些「決定」,真的來自我們自己嗎?

人們其實早已開啟自動駕駛模式:System 1

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曾將人類的思考系統分為兩種:

System 1(系統一) 是快速、直覺、自動的。

System 2(系統二) 則是慢速、分析、費力的。

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能量,會自動將大多數決策交給系統1去處理。例如在看見紅燈,你就會停下,然後再看看是否有車輛正在駛近;聽到自己的名字你便會轉頭四處張望,試圖尋找呼喚你的來源;當你感受到對方語氣冷淡時,你會下意識地防禦,然後會開始分析他為甚麼這樣對自己。

這些行為的前半段,你並不是「思考之後」才這麼做,而是「還沒意識到就已經做了」。它們是自動運行。這樣的行為模式非常的有效率,它幫助我們節省心力,讓生活不至於崩潰。

當你覺察到這套系統時,你會發現它只是基於生理本能在運作,它還是被文化、教育與社會結構訓練出來的某種特定的「自動化劇本」。

文化是如何植入我們體內的?

一個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周圍的語言、情緒反應、父母的價值觀、學校的制度、主流媒體的審美與期待,都在一點一滴地塑造他。

他不會知道自己正在被訓練,因為一切看起來都是「正常」的。

在我們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在我們還沒有思考能力的時候,我們被寫入了你要聽話、要考高分、要找穩定的工作、要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或「成功者」。當這些寫入那張白紙後,

這些內容也變成了你思考的底色。雖然這些規則並不是某種惡意的陰謀,而卻是一整套「文化規訓結構」能夠得以自動傳承編碼,我們給他取了一個類似基因(Gene)的名字——模因(Meme)。

它像基因對你的操控一樣,不靠暴力,而是靠預設的程式,你只需要在特定條件下就會激活運行它。而模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把原本屬於你的「選擇權」交給了社會編寫好的腳本。

被馴化的「自由」

你以為你喜歡漂亮的東西,是因為美感天生;
你以為你想要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是因為你有使命感;
你以為你追求穩定,是因為你理性務實。

但你有沒有想過:
這一切的慾望,可能不是源自你,而是文化早就為你設定好的「期望模板」。

你以為自己正在自由選擇,但你真正做的,是從被允許的選項中,挑一個「看起來像你自己的」。

這並不是自由,而是將你馴化得夠熟練之後的舒適區。

我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不曾甦醒

如果你覺得活得很努力卻很空虛,這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很有可能因為你,已經開始意識到,你從來沒有機會用自己的意識去選擇這一切。我們都在用系統1過活,而那個系統,其實並不屬於你。

它是屬於家庭的、社會的、語言的、歷史的,人類類似自動化的進化發展所需要的,而你只是一個接收者。

當自動劇本寫滿整個人生,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在哪裡?」

而當你開始懷疑的那一刻,意識的裂縫才會出現。
這一裂縫,就是意志的起點。

在下一節,我們將回到那個關鍵問題:
意識,是人類的標配嗎?還是某種突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