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粵菜檔案實錄
最近愛上觀看Netflix的《拜托了廚房》(냉장고를 부탁해)。這是從2014年至2019年的南韓長壽電視節目,因為《黑白廚房》再次讓它重生。廚師們運用嘉賓帶來冰箱內的食物,15分鐘內完成嘉賓所定的題目。每次看到他們下醬料、調味料,手抓一把撒落去。雖然有試味,從我們外人看,完全憑他們經驗。
查實任何菜色,也是這樣,包括粵菜。記得小時候觀看方太[註2]、李太[註3]的烹飪節目,總是說調味料「著量」。那究竟「著量」是多少克?對於初學廚藝的人,完全沒法知曉。若果閱讀沒有記載份量的食譜,究竟有多少人能學效煮成一道菜餚?但如果這份菜譜所記載的,是失傳已久的粵菜,你會想跟著做嗎?
今次介紹的書,正是由一個食譜開始,書名叫《沉埋的粵菜檔案》,作者徐子君。作者於2021在YouTube開了一個頻道,名為”American Chinese Food Show”,介紹在美式中菜。某天,她收到一封電郵,說他從祖父的遺物中找到一本筆記簿,作者的YouTube影片中看到她的介紹某些菜色,跟這筆記簿所寫一樣,讓他覺得這筆記簿所記載的是食譜,只是他不懂得閱讀中文,著希望作者幫忙。就這樣,作者開展尋找之旅。而這書是她尋找之旅的「暫時」成果。這書除了講述擁有這手抄本食譜的主人翁趙藻華外,也有書寫中國菜,特別是粵菜在美國飲食史的情況,更有描繪華人在這段時間的歷史。
每章開始之先,會有一個小故事。第一章作者講述的,是如何得到這本珍貴的食譜。然而,小故事的內容,卻是書寫另一人——林蓉舫。
後來得悉林蓉舫原來是趙藻華的顧主,而他是開辦餐館的老闆。而林蓉舫的「出場」,有如電影開場般,由大鏡頭慢慢收窄至林蓉舫,吸引讀者想知道,他是誰,他跟食譜的關係。
從找尋趙藻華來美的過程開始,到介紹他受顧於的曾美國粵菜餐館,到這些餐館的老闆及其故事,如漣漪般散開。作者在講座中、或者在YouTube的影片中[註4],講述她如何搜集資料。拜美國的檔案管理制度之完善,讓她找到當時趙氏一家從中國來美國的情況(雖然要從一千個記錄中,一個一個點開看),這些包括被移民官盤問的記錄。從這些記錄,不難發現當時華人因團聚而移居到美國時所面對的刁難,這全是排華法案之果。
作者也是一個收藏家,她從網上買了不少關於美國粵菜餐館明信片、餐牌。她亦將這些珍藏放在書中,以幫助讀者認識當時粵菜餐館的情況。記得講座中她分享中文餐牌跟英文餐牌的菜色,是截然不同。這也實屬正常:
對市場行銷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為了得到顧客幫襯,首先要選擇目標市場,再作定位。對市場帶出的訊息要好消化,賣點要簡單鮮明,最好能夠琅琅上口。當一個美國人第一次踏入中餐部,長長的菜單只會嚇走人,客人不是來上地理課。雜碎和炒麵就是這樣率先推出的產品(英文chop suey)聽起來蠻過癮的,連爵士樂大師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也寫了首《雜碎短號》(Cornet Chop Suey)。(頁171)
現在去外地旅遊,某些餐廳只給於遊客一個特定餐牌,跟本地人的不同。大概也怕他們不懂如何選擇,免得來「問長問短」。
至於趙藻華所抄寫的食譜,則收錄在別冊。食材類別之廣,食譜數量之多,實在驚人。由宴會菜色,到每個菜餚的造法,都細得詳細。當中餸菜名稱,更是「估唔到」。比如食譜中有一道「麟吐玉書」,完全不知所云,再看製作方式:
先將肥豬肉起片方長形寸度
將蝦肉剁爛成膠
加火腿茸古月鹽麻油調味攪勻成膠
將肥肉捲住蝦膠在中心
將捲泡油
用蘆杬片蔥杬下鑊炒透
加上湯調味打獻上碟便合(頁163)
莫說華人看到菜名,頭頂立即打著一堆問號,何況外國人?然而,看到這些「美麗」的菜名,又不得不配服當時的廚師的文采(也許是食客改)。
這書對愛好研究粵菜的人,可謂甚有份量。然而,即使對吃沒大興趣,但喜歡研究歷史,特別是華人在美國的歷史,值得一看,因為這書其中一塊重要的拼圖。這書不是一個總結,而是打開一個藏寶盒,讓人繼續發掘下去。
作者與編輯在講座中透露,希望找到一些廚師一起研究食譜,將曾經失傳的粵菜找回來。而我反而期待這書能翻譯成英語,好讓更多學者們一起研究。更希望美國華人,一起找回遺失了的歷史的拼圖。
~~~~~~~~~~~~~
[註1]拜託了冰箱(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zh-...拜托了冰箱
[註2]方任利莎(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zh-...方任利莎
[註3]李曾鵬展(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zh-...李曾鵬展
[註4]I Found a Lost Chinese Cookbook—Then Wrote the Book It Deserved(YouTube)——
youtu.be/p6ZzvIejeFs...
《沉埋的粵菜檔案》(字字研究所)——
www.wordbywordcollec...沉埋的粵菜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