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劉有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誤用稱謂『后』即知清華簡十四《成后》《昭后》皆今人偽造

劉有恒
·
·
從誤用稱謂『后』即知清華簡十四《成后》《昭后》皆今人偽造

從誤用稱謂『后』即知清華簡十四《成后》《昭后》皆今人偽造


2024年12月20日,出版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肆)》,共收錄《成后》《昭后》《兩中》三篇竹書。其中《成后》九支簡,《昭后》七支簡,被認為分別是指西周成王及昭王時的治政理念史料。但,一見其稱周成王為“成后”,稱周昭王為“昭后”,即知是今日被派來寫偽簡的學人為故造新奇而寫出之竹簡,卻因為對先秦帝王的稱號的用法不明而造誤,以致於很容易被認出是今人作偽,因為,若是先秦人,絕不至於犯此低級錯誤,因為於先秦人這只不過是常識而已。


原來,這個對先秦帝王等萬族之上的統治者而言的“后”的用法,有其階段性。

而所謂的”成后”的“成”,或“昭后”的“昭”是其死後的謚法,這是從周朝才開始的。而且周朝的謚法,是周天子死後的追尊之稱,必謚為“X王”,“X”即謚法,再添一“王”字。


而”后”字在周朝如何用呢?我們從源流來看。在“五帝”時代用“帝”稱,如“帝堯”或“帝舜”;到夏朝及商朝,也都不用謚號,直接在名字如啓、相、少康等之前,加上“后”字,如“后啓””后相”“后少康“等等,或加上朝代名,稱“夏后啓”,偶有用帝稱,如“帝扃”;而且夏朝的”后”,不只是夏君之稱號,而且還是當時偉人的美稱,如“后羿”“后稷”。

到了商朝,對於開創之君湯,有稱作“成湯”,後儒有認為乃謚號之起,不論是或非,但商朝其後各君,都沒有這種還添字於名字前的尊號或所謂的謚號;從先秦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可以看出,商朝君主的稱呼,直稱其號,如“外丙” “仲任” “太甲” “沃丁”但這些都不是名字,《竹書紀年》有時,會把商君的名字附在號的後面,如“河亶甲整”,其中的“河亶甲”為號,而“整”是河亶甲的名字。到了後來的周朝,對於商朝的明君,有加謚號,這是周人的追謚,如“祖乙”周人追謚為殷的“中宗”。偶有商王有帝稱的,如“帝甲”(帝祖甲),最末二王,則直用了“帝乙”“帝辛”。


到了周朝,定了謚號,於謚號後,加“王”字,成為周天子死後的謚稱。而周朝還有使用“后”字,是泛泛的稱呼周天子,常見於《詩經》或《尚書》裡,並不指是哪一位周天子時,如詩經《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尚書《吕刑》的 “群后”、“三后”,像《周颂•时邁》“允王维后”,即指我“王”(武王)成為一位領導人民的天子(“后”)。


以此來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肆)》裡《成后》《昭后》兩篇竹書,俱為今人所偽造的,因為,既不能聰明的仿“后”的原生夏朝用法,用周成王的名“誦”前面加個“后”,形成一個煞有介事的“后誦”來稱呼周成王;也不曉源流而不會用周昭王的名“瑕”,再在前面加個“后”,形成一個“后瑕”來稱呼周昭王。竟然搞了個不倫不類惹笑的“成后”及“昭后”來欺騙古典學學者及海外漢學家了。


所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肆)》裡《成后》《昭后》兩篇竹書,俱出自於今世偽簡團伙裡古典學識不足的文本寫手。(劉有恒,2025.9.6)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