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kyobo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 憶昔東瀛遊歷》 (一):前言

tokyoboy
·
·
問題是我寫《 憶昔東瀛遊歷》卻並非學術考察「遊歷」,因為我既無此心亦無此能力,或者僅有是陶淵明那一種「悠然見南山」、「欲辯已忘言」的「遊歷」心境?「遊歷」不僅在遊覽及旅行,更在於經歷、閱歷,對我來說尤其著重在於人文文化的接觸、體味及省思!
最後,原來「遊歷」一詞,其概念或最早源於《列子。仲尼》(第四)

想寫這一個題材很久,但卻不知道該採用何種體裁:小說?日記?最後,還是以散文體來寫作吧!本來,想用第一身「我」來以「私小說」寫作,想了一想又不如用散文「你」來一起對遊歷東瀛之往事追憶……總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同理地,萬語千言之文也始於筆下打字間!

寫作之前,題名也頗令人費煞思量,想用「紀行」、「遊記」但我不大中意,因為我去日本不只是玩;後來就用上了「遊歷」一詞,才發覺原來此詞彙也有出處。

根據AI和網上資料所顯示,早見於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發卞口而遊歷,迄西山而弭轡」,這兩句是描述行軍途中兼顧考察的地理探訪行為。南北朝、唐宋時期,詞義就延伸為文人雅興遊覽,以至於山水田園之詩作。

清人顧炎武《贈錢行人邦寅》有詩句謂:「短衣方外服,萬里客遊歷」這一詞彙則強化為學術考察的語義維度。其實,南北朝時代的北魏人酈道元《水經注》本來就是一部學術考察「遊歷」的偉大的地理著作,其中不僅詳細記錄了各地水系的流向、河流所經的城邑興衰、民族遷徙、風土人情,更將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分析,客觀真實地描述地理現象,並糾正了前人的訛傳。這,不是一種學術考察「遊歷」又是什麼?

問題是我寫《 憶昔東瀛遊歷》卻並非學術考察「遊歷」,因為我既無此心亦無此能力,或者僅有是陶淵明那一種「悠然見南山」、「欲辯已忘言」的「遊歷」心境?「遊歷」不僅在遊覽及旅行,更在於經歷、閱歷,對我來說尤其著重在於人文文化的接觸、體味及省思!

此外,我又以為「遊歷」該在年少時;因為年青時代需要多一點人生閱歷,以及其所帶來的「滋味」與「多愁(善感)」!人大了,閱歷多了,生活滋味也多了,再多「遊歷」也好像枉然罷了?少年不識愁滋味,才要登高旅遊;如今盡識愁滋味,或才會有《 憶昔東瀛遊歷》?

我亦發現了原來古人有「少年游」這樣的一個詞牌曲譜,諸如晏殊、歐陽修、周邦彥、晏幾道等宋代詞人以及近現代的王國維、金庸等都有《少年游》的詩詞。 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寫出了不同的主題------有的描繪春日景色,有的抒發離別之情,有的借景抒情,還有的描繪了少年俠客的意氣風發。總之,都跟年少與浪遊有關連吧?

上世紀末,到東瀛浪遊、經歷,以「留學」美其名,實則有著遊玩、旅行之況味,更有閱歷、經歷的意圖;希望在陌生的國度,感受日本經濟爆破後的末世風情畫!還有當然是進修,我學的古代文學及文化,跟日本之漢學研究(Sinology)也是息息相通的哩!

最後,原來「遊歷」一詞,其概念或最早源於《列子。仲尼》(第四),其文曰:

初子列子好遊。壺丘子曰:「禦寇好遊,遊何所好?」列子曰:「遊之樂,所玩無故。人之遊也,觀其所見;我之遊也,觀其所變。遊乎遊乎!未有能辨其遊者。」

壺丘子曰:「禦寇之遊固與人同歟,而曰固與人異歟?凡所見,亦恒見其變。玩彼物之無故,不知我亦無故。務外遊,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遊之至也;求備於物,遊之不至也。」

於是,列子終身不出,自以為不知遊。壺丘子曰:「遊其至乎!至遊者不知所適;至觀者不知所眡,物物皆遊矣,物物皆觀矣,是我之所謂遊,是我之所謂觀也。故曰:遊其至矣乎!遊其至矣乎!」

上文其意謂,列子好遊歷,一般人皆走馬看花只觀外表,但列子則能夠深入觀景物之變化。但列子老師壺丘子卻以為學生依然不足夠:

第一,外物常變,以變看變,卻不知自己也在變,這是重點所在。

第二,務外遊,不知務內觀。遊於外物,也要遊於內觀、省察(感受)!

第三,遊哪裡見什麼非重點,有我之遊有我之觀---物我兩在而又物我兩忘,或才是重要?

究竟,以上又有多才人了解、體味及感受得到?列子被其老師壺丘子醍醐灌頂之後,就再也不去遊歷了,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只知外遊觀物,卻不知內遊觀己觀心;物我兩在而又物我兩忘,究竟又是何種境界呢?

註[1]:韋莊的《憶昔》是一首晚唐的七言律詩,全詩以華麗的筆觸描繪昔日長安貴族奢華享樂的景象,結尾筆鋒一轉,慨嘆國事敗亡,往日繁華如夢,寄託了對唐朝衰落的憂思與批判。

昔年曾向五陵遊,

子夜歌清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

露桃花裏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

南國佳人號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

夕陽唯見水東流。

註[2]:筆者以為最精彩的「少年遊」來自宋代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

淺情終似,行雲無定,猶到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于雲水,佳會更難重。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