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安全最佳实践清单

Herstory2025
·
·
IPFS

1. 用户名(Username / Handle)

  • 避免个人信息:不要使用真实姓名、生日、手机号、学号等。

  • 保持中性:避免极端、挑衅、过度性别化或宗教政治暗示。

  • 统一但不完全相同:主账号(比如 LinkedIn、学术平台)用正式且专业的名字;次要娱乐/论坛账号用独立的代号,避免被轻易关联。

  • 随机+记忆平衡:可以使用字母+数字的组合,既不容易被猜,又方便记忆(如 tech_wind84 而不是 anna1998)。

2. 邮箱(Email)

  • 分层邮箱策略:

    • 主邮箱:学术/工作(正规,firstname.lastname 格式)。

    • 次邮箱:购物、订阅、社交媒体(可以用 Gmail 别名或专门注册)。

    • 一次性邮箱:注册临时服务时使用,避免垃圾邮件进入主邮箱。

  • 避免跨用:不要用同一个邮箱绑定所有社交媒体 + 银行 + 游戏账号。

3. 社交媒体 ID

  • LinkedIn / GitHub / 学术平台:尽量统一、专业(利于求职和学术)。

  • 个人社交(Twitter/X、Instagram 等):与专业账号区分开,避免被对方一眼“串联”你的生活和职业身份。

  • 匿名社交(Reddit、论坛):使用完全不同的用户名和邮箱,避免追踪。

4. 密码 & 登录

  • 每个平台独立密码,不要“同一个密码走天下”。

  • 密码管理器:如 Bitwarden、1Password,自动生成 & 保存复杂密码。

  • 多因素认证 (MFA):优先选择硬件密钥 (YubiKey) 或 OTP 应用,不推荐短信验证码。

5. 设备与行为习惯

  • 不同用途设备隔离:

    • 主力设备:学习、工作。

    • 备用设备:测试、娱乐、实验性注册。

  • 最小暴露原则:不随意填写真实信息,除非平台确实需要(比如银行、政府服务)。

  • 社工防御:谨慎在公共平台透露位置、行程、关系人。

6. 持续维护

  • 定期清理: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账户使用情况,注销长期不用的账号。

  • 监控泄露:使用 HaveIBeenPwned 或安全工具,检测邮箱/密码是否出现在数据泄露中。

  • 身份分层:

    • “职业身份” → 公开可见。

    • “私人身份” → 半公开,朋友圈/小范围。

    • “匿名身份” → 完全脱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story2025这里讲述的,不只是创伤与痛苦,而是觉醒与重生。我不希望任何人经历这些,但若你正在其中,愿这些文字成为你的光。 Herstory2025 — Rewire the Futur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