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2025

@herstory2025

当我不再对号入座:从意义泛化到现实回归

本文通过通俗语言解析“总觉得别人说的是自己”这一心理现象,揭示其背后的高警觉与意义泛化机制。创伤后,大脑常将过去的威胁经验泛化到现实中,形成对号入座、过度自责的认知模式。文章引导读者以温柔的觉察替代苛刻的反应,恢复现实感与心理边界,帮助走出创伤性高警觉的思维困局,重建内心的安定与自由。

恐惧的放大机制:创伤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感

本篇文章探讨了创伤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心理认知和社会机制放大个体的恐惧体验,进而重塑其对现实的感知。文章结合近年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深入剖析了恐惧泛化、身体高警觉、意义联想与控制幻觉等机制,并指出权力如何在社会层面操控恐惧。最后提出以觉察、身体调节和认知重构为路径,协助创伤幸存者重建主权感,恢复对现实…

如何识别「看起来正常但权限可疑」的手机应用:用户必备审查指南

在智能手机日益融入生活的时代,各类应用为我们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潜伏不少风险。某些看似“正常”的应用(如练习工具、社交/娱乐、游戏、教育类)却可能索取过多权限、隐私政策模糊,甚至将用户数据收集、监听或滥用。本文旨在帮助你建立识别与防范这类风险应用的思维体系。

来世愿当一棵树

我在路上遇见一朵云。我说:“云啊,我羡慕你的轻盈自在。”云说:“是啊,轻盈又自在。风带我去哪,我就去哪;盈满雨水,我便落下。这样,你还羡慕吗?”我沉默片刻,说:“好吧,或许我还是想要自己选择去向何方。” 我在路上遇见一只海鸟。我说:“海鸟,我羡慕你能在天空自由翱翔。”海鸟说:“是啊,飞翔很美妙。但为了那一块食物,我们常常彼此争斗。这样,你还羡慕吗?”我微笑…

以正义之名在他人的创伤上吸血,给一个看似正义的名义就可以践踏他人的合法权利。人要正当化自己的行为太容易,自我察觉与利益当前的真实自我约束太难。

以正义之名在他人的创伤上吸血,给一个看似正义的名义就可以践踏他人的合法权利。人要正当化自己的行为太容易,自我察觉与利益当前的真实自我约束太难。

原生家庭创伤对成人讨好、自我解释与低自尊行为的交互机制影响及疗愈路径

本文梳理原生家庭创伤如何经由不安全依恋、讨好式应激(fawn)、负性自我归因/羞耻与低自尊等机制,形成“越讨好越自卑、越自卑越自责”的恶性循环,并以两案作证。提出分阶段疗愈:CBT/TF-CBT、IFS、EMDR等专业治疗,配合正念、自我同情、情绪调节与健康关系重建,帮助识别并改写旧脚本,重建自我价值与边界。

How privacy can save your life


youtu.be/xSPRouBvgFE

How privacy can save your life


youtu.be/xSPRouBvgFE

制造drama的从来不是我。我也始终不明白,自己私下平常的聊天,究竟是如何被监听、又被怎样半真半假地扭曲散布。整件事的反常与诡异,已超出常理,也不是任何个人能做到的。我尽管始终不理解,但也在尽力在不危及他人的前提下,承受这一切,并努力安静生活。除了被迫遭遇这一切的委屈,我更清楚:这场戏,从搭台到唱戏,都与我无关,我也只当自己是个看客。我能说的都在这里了,这是我给自己的交代,也是我能够给出的全部反应。

制造drama的从来不是我。我也始终不明白,自己私下平常的聊天,究竟是如何被监听、又被怎样半真半假地扭曲散布。整件事的反常与诡异,已超出常理,也不是任何个人能做到的。我尽管始终不理解,但也在尽力在不危及他人的前提下,承受这一切,并努力安静生活。除了被迫遭遇这一切的委屈,我更清楚:这场戏,从搭台到唱戏,都与我无关,我也只当自己是个看客。我能说的都在这里了,这是我给自己的交代,也是我能够给出的全部反应。

当我们被挑动,谁在暗处微笑

费尽心思让人“有感知”,目的并不是沟通,而是让对方因此消耗与反应。只要你有反应,这场游戏就能继续下去。 私下言论的扩散路径往往难以追踪,语言本身又极易被扭曲——语气的微变、指向对象的不同、上下文的偏移,都会让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那些擅于操控的人,并不怕你生气,他们怕的是你不玩。他们的全部心机,不过是要把你拖进一个设…

注意力与权力循环机制

在多数人际冲突里,表面上看是“谁对谁错”,其实底层是一套更隐秘的机制:注意力与权力的循环交换。它决定了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挑衅、制造情绪;也决定了为什么我们一旦被激怒,就会感觉“又被带走”。 一、注意力是最基本的能量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意力就是一种能量形式。谁能吸引并维持别人的注意力,谁就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位置”。在健…

被强行拖进一个本来就不属于我的游戏太久,从来不是逃避,是明确的拒绝却被一遍遍践踏的基本人权无视。走过一切终于可以说,我做到了我想要做到的,我从没有侵害过别人也对得起自己。其余的,let it be。一个节点,标记一下。

被强行拖进一个本来就不属于我的游戏太久,从来不是逃避,是明确的拒绝却被一遍遍践踏的基本人权无视。走过一切终于可以说,我做到了我想要做到的,我从没有侵害过别人也对得起自己。其余的,let it be。一个节点,标记一下。

从机器学习视角看民主为何优于专制

在人类政治史上,民主与专制的争论似乎永无休止。但如果我们从机器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会发现两者的优劣,其实正如“单一模型”与“集成模型”的差别。 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没有人能全知 机器学习告诉我们,任何模型都受限于训练数据与参数结构。人类也是如此。没有谁能掌握全部信息、预测所有变量。精英政治或专制体系,往往把决策权集…

先污名后共识如何倒果为因

“先污名后共识”的真正功能,不在于描述事实,而在于构建可被共享的偏见。它为集体的不作为提供心理安慰,也为制度的不公提供道德外衣。而识别并说破这种因果错置——正是个体重新夺回叙事权的第一步。

软性压制机制的结构组合:一种“社会维稳型Zersetzung”的当代表现

从近年的个体案例与舆论生态观察来看,一些针对特定个体的持续性非暴力打击,呈现出系统化、组合式的运作逻辑。它们并不依赖集中指令,而是在行政、舆论与社交多重场域中,通过“集体共识化”的方式形成低成本、高隐蔽度的压制网络。这种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模块。

耗尽与孤立:心理战、消耗战型迫害的核心

在这类操作中,真正的目标不是本人,而是通过其制造恐惧样本。当旁观者看到“某人说真话后生活崩塌”,他们就学会自我审查。于是权力达成了系统性目的——不用封口,只要让每个人害怕成为下一个被耗尽的人。

youtu.be/UwXKUGE5SHQ

STASI & “Zersetzung” - PSYCHOLOGICAL Warfare: HOW to Use It

youtu.be/UwXKUGE5SHQ

STASI & “Zersetzung” - PSYCHOLOGICAL Warfare: HOW to Use It

Zersetzung:当心理学被用于政治迫害

本文以东德Stasi的“Zersetzung”为例,系统拆解政治压迫的心理战机制:如何通过“心理档案”定制打击、日常微扰与煤气灯效应、名誉模糊与不明指控、社交信任分裂、以及行政与职业资源的精密剥夺,并指出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与制度化路径。文章也讨论这些手段在当代信息社会的“隐形延续”与治理对策。

象征权力:解锁权力心理游戏的“钥匙”

象征权力不是靠暴力维系的,而是靠“让人相信它是真的”。当我们开始质疑这种信念,权力的魔法就被解除了。

被误读背后的权力机制:心理操控、煤气灯与信息差

本文以东亚语境为背景,系统讨论煤气灯效应作为隐性权力技术的心理机制(投射、认知失调、依赖塑造)、信息不对称与叙事控制如何致使受害者被误读,以及其在儒家权威、羞耻文化与性别规范中的放大效应。文章综合心理学与社会学证据,分析对情绪、认知、自我结构与关系模式的长期损害,并提出从个体觉察、社会支持、法律保障到去污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