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2025

@herstory2025

创伤的真相:幸存者的力量,不是施害者的功劳

创伤可能会迫使我们重新塑造自己,但任何时候,加害行为都没有正当性。

小刺猬摇篮曲

🌙🦔

「三日書」第三天

第三天

人工智能对专业与学术的冲击: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本文以客观视角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专业与学术的冲击。AI降低了知识获取与表达门槛,推动知识民主化,同时也带来“即时专家悖论”和信息同质化风险。在学术层面,AI的准专家能力重塑公众对权威的信任,推动学者从“知识拥有者”转向“知识导航者”。与此同时,知识生产力激增、署名与诚信边界模糊,迫使评价体系更新。这场冲击既是真问题…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人的基本权利与主权都应当优先于任何政治立场。若有人打着“维稳”的旗号侵犯隐私,那是压迫;若有人打着“反抗”的名义进行同样的侵犯,依旧是压迫。隐私、人格尊严与安全从不是可以被交换的筹码,而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真正的自由与公正,只有在个体主权得到尊重时才可能实现。谁践踏这一点,谁就是压迫的一部分,无论他们自称站在哪一边。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人的基本权利与主权都应当优先于任何政治立场。若有人打着“维稳”的旗号侵犯隐私,那是压迫;若有人打着“反抗”的名义进行同样的侵犯,依旧是压迫。隐私、人格尊严与安全从不是可以被交换的筹码,而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真正的自由与公正,只有在个体主权得到尊重时才可能实现。谁践踏这一点,谁就是压迫的一部分,无论他们自称站在哪一边。

「三日書」第二天

第二天

When Patriarchy Meets Crisis: Why the World Turns Right

Crisis fuels anti-migrant politics rooted in patriarchy, casting migrants as threats and leaders as protectors. Yet economies and climate show interdependence, making solidarity the stronger path.

醒一醒

醒一醒,为了真实的人生,醒一醒。

父权表面上装得像铜墙铁壁,好像不可动摇,但其实它的运作全靠幻觉:女性“天然”附属 → 幻觉;男性“必然”主导并可获得女人 → 幻觉;集体体面必须由女性身体守护 → 幻觉。一旦有人拒绝配合,这个大厦就露出裂缝。它才不是真的坚固,而是靠不断的重复、监控和羞耻粘合在一起。所以你看穿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层层幻象叠加的玻璃幕墙。漂亮,但一戳就碎。

父权表面上装得像铜墙铁壁,好像不可动摇,但其实它的运作全靠幻觉:女性“天然”附属 → 幻觉;男性“必然”主导并可获得女人 → 幻觉;集体体面必须由女性身体守护 → 幻觉。一旦有人拒绝配合,这个大厦就露出裂缝。它才不是真的坚固,而是靠不断的重复、监控和羞耻粘合在一起。所以你看穿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层层幻象叠加的玻璃幕墙。漂亮,但一戳就碎。

父权的幻觉一方面强加在女性身上,让她们必须为集体背书;另一方面,也吊着男性——告诉他们只要努力爬到某个位置,就能“理所当然”地拥有女人。于是,当女性拒绝附属,幻觉对双方都破裂:女性揭穿了规训,男性也突然面对“承诺落空”的空心感。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女性不配合,整个体系会变得极度焦虑和暴躁。

父权的幻觉一方面强加在女性身上,让她们必须为集体背书;另一方面,也吊着男性——告诉他们只要努力爬到某个位置,就能“理所当然”地拥有女人。于是,当女性拒绝附属,幻觉对双方都破裂:女性揭穿了规训,男性也突然面对“承诺落空”的空心感。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女性不配合,整个体系会变得极度焦虑和暴躁。

当女性不再是附属物: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有辱国格”?

本文以“大连女生辱国格”事件为例,揭示女性私人欲望如何被父权逻辑塑造成集体战场。结合福柯的规训理论、Butler 的性别表演概念,以及Ahmed与Brown对羞耻机制的分析,文章指出:当女性坚持以个体身份行动时,她们的自由选择戳穿了权力赖以维系的幻觉。所谓“国格危机”并非民族蒙羞,而是父权秩序的失控与投射。最终,文章强调,女性拒绝再做附属…

创伤炼化修行诀

🔮 口诀:“见之不惧,守之不拒,炼之为力。”

「三日書」第一天

第一天

浅论欺软怕硬与奴性

本文探讨中国语境下“欺软怕硬”与“奴性”的关系。通过概念梳理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哲学等理论视角,结合历史案例(如官僚体制、家庭伦理、鲁迅笔下的阿Q),指出“欺软怕硬”并非独立的性格缺陷,而是奴性心态的外在表现:在强权面前屈服,在弱者面前逞凶。文章认为,奴性文化助长了专制与腐败,而“不欺软怕硬”的人格独立与公民精神是现代社会…

孝道与血缘逻辑如何阻止孩子揭露父母的问题

本文以文化社会学、家庭心理与创伤研究为框架,剖析孝道与血缘如何与面子/羞耻共谋,促成儿童对父母不当行为的沉默;结合东亚地区数据与访谈,呈现代际后果,并提出文化、心理、制度层面的破局路径。内容提示:文中涉及家庭暴力、儿童虐待、情绪操控与创伤经历,可能引发不适,请读者注意自我照护。

凌晨两点

一、教室 夜。 他猛地睁开眼。 四周静得出奇,只有月光从半掩的窗帘缝隙里渗进来,在地面投下一道斜斜的银色。眼前,是一间熟悉却诡异的地方——学校的教室。 课桌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黑板上还残留着白色的粉笔字,但字迹模糊,好像随时会消散。空气里漂浮着一股潮湿的粉笔灰味,混杂着铁锈般的腥气,让他忍不住皱眉。 “我……怎么会在这里?” 他低声自…

当澄清变成证据:高明的操控游戏是怎么运作的

当个人隐私被泄露、言论被断章取义时,澄清并非沟通失败,而是操控机制有意构建的“解释屏蔽系统”。简单说,对方制造了固定的理解框架:谁先发声,谁就定义了事实;你的任何回应,都可能被拼入对方设定的“剧情”中,成为“坐实指控”的新证据。在这样的结构里,受害者越是解释,反而越像是在为自己“抬锚加固”。

婚姻、女性与社会“货币”:性别化交换逻辑的分析

本文以“社会货币”为核心概念,分析婚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男性多以经济与社会资本为筹码,女性则承担无偿的家务、情绪与生育责任,这些劳动在制度中被折价或忽视。结果导致隐形劳动、“双重工作制”、母职惩罚与制度性依附的累积不利。文章主张双轨路径:推动育婴假、托育服务与法律补偿等制度改革,同时女性确立自主与平等的价值体系…

当猎巫来临:如何拒绝自证陷阱,保护你的主权叙事

对于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猎巫式指控”,尤其是性化影射与断章剪辑所制造的“解释失效陷阱”。文章指出,在这样的结构里,解释不是修复,而是进一步受损。针对这一困境,作者提出了多层次的实操策略:识别剧本、采用“一次性声明”、及时划清界限、转向证据收集与法律/平台支持、重建自我主权。文章最后强调,个体不必陷入无效的自证游戏,而应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