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名后共识如何倒果为因
IPFS
A. 先污名后共识的机制补充
在关键节点,通过“标签化叙事”——例如“精神不稳定”“情绪化”“不合群”等——对目标进行形象塑造,是软性压制最常见的起手式。
这些标签表面上似乎是“对个体特质的描述”,实际上却是一种社会性定义权的抢夺。
一旦污名标签被确立,后续一切不公行为便都能被合理化:
冷处理、孤立、打压、甚至舆论攻击都可以被解释为“出于关心”或“必要的管理”。
于是,真正的问题——结构性压迫与集体暴力——得以被掩盖。
然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这些被贴上的“精神不稳定”“情绪化”“不合群”等特征,往往并非问题的原因,而是被压制的结果。
当一个人长期处在羞辱、孤立、谣言和暗示性监控之下,她的情绪波动、愤怒、失眠、过度警觉等反应,
是典型的创伤性应激反应(trauma response),而非人格缺陷。
社会系统却常常选择颠倒因果:
权力制造创伤 → 创伤被病理化 → 病理化反过来为权力背书。
通过这种逻辑反转,系统实现了对异议者的“社会驱逐”:
个体被剥夺了作为“可信说话者”的资格,
她的痛苦被重新编码为“她本来就不稳定”,
她的抗议被误读为“情绪化反应”,
而公众得以维持“这是一个公正世界”的心理幻觉。
因此,“先污名后共识”的真正功能,不在于描述事实,而在于构建可被共享的偏见。
它为集体的不作为提供心理安慰,也为制度的不公提供道德外衣。
而识别并说破这种因果错置——
正是个体重新夺回叙事权的第一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