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月只投资一块钱的秘密
前段时间,我在写一个简单的投资模型:假设我每个月投入1块钱,购买一种赔率100、但成功概率只有1/50的深度虚值期权。这个模型其实是我读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时想到的灵感延伸。
现实里,中国大陆并没有这种产品供我购买,所以这个模型更多是一种逻辑演练,但它意外地让我明白了很多“概率”这件事的本质。
比如说,我一共投60次,也就是五年,每次失败的概率是49/50,那么这五年内都没有一次中奖的概率是大约30%。这意味着,哪怕我坚持五年、60次,我也完全有可能颗粒无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五年内至少中一次的概率也有70%,这是一个不确定但可以接受的边际。
当然,哪怕我真的6年都没中,亏掉60元,我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是带着“可接受失败”的预期去做的。如果哪天这个模型可以跑到现实,我也许每个月投入30块钱,就当少喝一杯奶茶,不喝奶茶反而更健康,哈哈哈。哪怕六年后亏掉1800元,也不是大事;可一旦中一次,就可能拿回3000元,甚至更多。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策略不是风险很大吗?其实不是——它的风险是“上限已知、下限明确”的,而回报却具有不对称的可能性。真正大的风险,是你以为自己在稳稳赚钱,结果某一天黑天鹅来了,整船翻掉。
我也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基金经理不愿意这样做。他们每天都要“交差”,要看季度业绩、上排行榜,不能连续几年表现很差。毕竟客户把钱交给你,还要学习什么是黑天鹅,那不太现实。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线性的故事,而不是非线性的跳跃。
这套思维也许可以迁移到别的领域。比如写作——你写100篇文章,大多数人看不到,但其中一篇也许就成了你人生的转折点。又或者是学习某个技能,一开始看不到收益,但某一天就成了“人生意外的翻盘”。我承认,交朋友这件事我目前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反而是写作和学习这些事,它们让我感受到“与不确定性共处”的满足感,也让我收获了智识上的快乐。
这不是一套赚钱秘笈,而是一种心态训练。我不需要每次都赢,但我希望自己站在“非线性可能性”开放的位置上。
就像塔勒布说的那样:
“当世界准备好奖励你时,你得确保自己还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