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對話-依然是臺海局勢
跟另外一位朋友的深夜談話,話題依舊不經意地從日常流轉到那片我們共同凝視的、波濤漸起的海域。我們談論著近期的環台軍演和民間兵推,揣測著下一步的動態,言談間,一種熟悉的、深沉的無力感再次浮現。
這讓我感覺,我們彷彿正身處一盤複雜的圍棋賽局中。而我們不是棋手(有資格當棋手的也就五常),更像是一塊正努力求活的棋。而對手高踞其上,從容地在我們周邊落下棋子,一步步收緊氣口,限縮著我們的生存空間。他下的每一步,都看似合乎棋理,是在經營自己的「勢力範圍」。然而,當這些棋子最終連成一片,形成圍殺之勢時,我們才驚覺,早已無處可逃。
這盤棋最艱難之處在於,規則是由對手來詮釋的。我們許多人仍在爭論,對方的哪一步棋算是「宣戰」?是當棋子落在「星位」,還是侵入「三三」(本人對圍棋規則不熟,這段比喻是請教AI的,有錯歡迎指正,感謝。)?但當我們糾結於某一手的定義時,或許已忽略了整盤棋的走向。對方的策略,正是要模糊化「攻擊」與「佈局」的界線。當他的圍堵被視為常態,任何我們為了「做活」而做出的激烈反抗,都可能被詮釋為是我們自己「無理手」,是我們破壞了棋盤的「和諧」。
於是,我們被推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是該默默忍受被堵死,最終窒息;還是該奮力一搏,卻可能被指責為是我們親手「翻了棋盤」,從而給予對方終結賽局的口實?
在這樣的困局中,人們很自然會將目光投向棋盤外的援助。然而,將所有希望寄託於此,需要一份極其審慎的樂觀。這並非是對任何一方的質疑,而是對當前全球大棋盤的客觀評估。當前美軍的戰略資源,正同時被歐洲、中東、印度等多個棋局牽制著,這是一個關乎力量分配的現實問題,而非單純的意願問題。
若從更宏觀的戰略角度推演,我們必須務實地去思考:在區域的軍事平衡發生顯著變化的今天,新興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是否有可能在賽局的關鍵時刻,形成一道時間與空間的屏障,遲滯任何外力的介入?當戰爭真的發生,也許整體軍力美國仍是第一,但單論西太平洋的A2/AD,美國能比拚的贏中國嗎?美軍可能只能常駐一到兩艘航母去應對之後可能的四五艘新式航母還有東風和055?
當這些可能性都存在時,將自身的存續完全建立在外部變數上,無疑是將命運交託於風中。
這並非意在渲染悲觀(對我很負面,但這對文章沒有幫助所以我盡量抑制了。),而是為了在最壞的打算中,尋求最好的應對。真正的危機,往往不是來自於威脅本身,而是來自於我們對威脅的逐漸麻木。當我們習慣了棋子在身邊落下的聲音,便可能忘記了每一次落子,都讓我們的空間又少了一分。
我們所身處的,正是一場宏大敘事下的圍困。它無聲無息,卻步步為營。在這場不由我們定義的賽局中,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對方的意圖,也無法完全左右棋局的走向。但我們至少可以決定自己以何種姿態來應對。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凝聚內部的共識(現在臺灣的輿論實在是太撕裂且情緒化了,好幾方都在內鬥,更何況對外(國),甚至不提對岸,對於其他國家的相處模式國內的勢力也有很多不同看法,也許這就是民主的多元化,但是有時候情況已經演變成民粹,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文來談)培養整個社會的戰略清醒。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眼位」在哪裡,哪些是我們賴以生存、絕不可失的氣口。無論如何,止戰不只對於臺灣,對於對面和世界也是好事,戰爭只有少部分人獲利,更多的是雙方的底層人民和中層百姓受到折磨與苦痛,以及所有參戰和被波及國家的經濟和生命之損失。
我不知道這盤棋的終局何時會到來,也由衷期盼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這是我一貫以來希望的)。但在那之前,唯有保持清醒,看清全局,我們才有可能在這盤艱難的棋局中,為自己爭取到那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