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neker 陳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祭:沖天英魂 —— 中華空軍的浴血長空​​

Lineker 陳
·
·
十四年烽火,億萬生靈塗炭。 抗戰,不僅是前線將士的血戰史,也是全民的存亡史。 本系列以“忠魂不泯”為主旨,從將士、少年、女兵、母親、流亡者到歷史人物群像,擷取那些在史冊夾縫與民間記憶中閃耀的身影。 他們或血灑疆場,或無聲守護,或以柔弱肩膀托舉民族延續。 八篇文章,既是紀念,更是回望:銘記不應被遺忘的生命,探尋民族劫難中不絕的精神脈動。 願以此緬懷先烈,致敬無名者,傳承那份生生不息的力量。

​​一、從零起飛:一支在戰火中誕生的年輕空軍​​

「中國空軍在抗戰初期,不僅是裝備落後,更是制度未建、訓練未足、戰略未定。但正是在這蒼茫與倉促之中,他們成為中華民族最早升空抗戰的一支部隊。」

1937年,當盧溝橋的槍聲劃破華北夜空,中國空軍的處境猶如在驚濤駭浪中飄搖的孤舟。彼時的中國航空工業近乎空白,主力戰機多為1930年代初從美國、義大利購入的霍克Ⅲ、CR.32等雙翼戰鬥機,不僅航速緩慢、火力單薄,且零件補給完全依賴進口,一旦受損便面臨無法修復的困境。更嚴峻的是,全國僅有5個航空工廠,年生產能力不足20架飛機,而日本憑藉成熟的軍工體系,每月可生產超過千架戰機。

然而,就是這些看似落後的機種,在淞滬、南京、武漢的上空,與日機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空中白刃戰。1937年8月14日,杭州灣的天空被戰爭陰雲籠罩。颱風剛過,雲層低垂,能見度極差。中國空軍在無雷達預警、無地面導航的絕境下,由高志航率領第四大隊駕駛50餘架霍克Ⅲ戰鬥機緊急升空。日軍鹿屋航空隊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憑藉優越的航程與載彈量,企圖對杭州筧橋機場實施毀滅性打擊。在狂風暴雨中,中國飛行員憑藉驚人的勇氣與精湛的技藝,與日機展開纏鬥。高志航率先咬住一架日機,在劇烈的顛簸中扣動扳機,敵機瞬間化作一團火球墜入東海。這場被載入史冊的「八一四空戰」,最終以擊落敵機3架、重創2架的戰績告終。儘管我方亦損失慘重,但它如同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成為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制空抵抗」,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空軍的不屈意志。

​​二、空戰英魂:用生命搏擊長空​​

高志航:以身殉國,空軍戰神​​

高志航,這位來自東北的鐵血男兒,自幼懷抱翱翔藍天的夢想。1924年,他遠赴法國、義大利深造,在異國的訓練場上,以近乎苛刻的標準磨礪飛行技藝。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已升任空軍驅逐機部隊司令的高志航,在南昌上空迎來了他的輝煌時刻。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機編隊,他駕駛霍克Ⅲ戰鬥機,如猛虎下山般衝入敵陣。憑藉在歐洲練就的精湛戰術,他連續三次鎖定敵機,機槍噴射出的火舌精準命中目標,三架日機相繼墜落,「空軍戰神」的威名自此響徹雲霄。

然而,命運的齒輪在同年11月21日無情轉動。當日,廣州白雲機場拉響防空警報,高志航正在機場指揮作戰。他深知機場內停放著大量待起飛的戰機,一旦被炸毀將嚴重削弱防空力量。在明知極度危險的情況下,他毅然衝向一架尚未啟動的戰機,試圖將其轉移至安全區域。但日軍的炸彈如雨點般落下,一枚炸彈精準命中飛機,高志航被氣浪掀飛,身受重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艱難地道出遺言:「國家需要我,我願再次升空。」年僅31歲的他,將滿腔熱血永遠灑在了祖國的藍天。戰友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以最高軍禮將他安葬於南昌,墓碑上鐫刻的「鐵血丹心,碧血長天」八個字,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劉粹剛:寫下抗戰空軍最美的遺書​​

1938年10月,長沙會戰的硝煙瀰漫在湖南上空。身為空軍第五大隊大隊長的劉粹剛,率領麾下飛行員日夜奮戰在第一線。連續四天,他帶隊升空迎敵,在與日軍零式戰機的交鋒中,憑藉靈活的戰術與無畏的勇氣,多次成功擊退敵機。

執行第五次任務歸來時,夜幕已然降臨。劉粹剛的戰機在激戰中引擎中彈,燃油不斷洩漏,機身劇烈震顫。他憑藉最後的力量,試圖尋找合適的迫降地點。然而,湖南鄉間的水田在夜色中難以分辨,飛機最終迫降在一片泥濘之中。當戰友們找到他時,他已身受重傷,鮮血浸透了飛行服。生命垂危之際,他想起了遠方的妻子,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那封令人動容的遺書:「親愛的,我不能為你寫詩了。飛機就在頭頂轟鳴,今夜我們要迎接他們最後一次。我是中國空軍劉粹剛,我死得其所。」數日後,這位年僅24歲的空戰英雄,帶著對祖國的忠誠與對家人的眷戀,永遠閉上了雙眼。

樂以琴: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女飛行員​​

樂以琴,這位來自四川的奇女子,打破了當時「女子不宜飛行」的偏見,毅然投身空軍事業。起初作為四川空運隊領航員的她,於1939年主動請纓參加對日空運支援任務。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她駕駛老舊的運輸機,穿梭在佈滿日軍防空火力的空域,為前線運送急需的物資與人員。

一次夜間運輸任務中,由於連續多日的高強度飛行,樂以琴早已疲憊不堪。但為了盡快將物資送達,她強撐著精神繼續飛行。當飛機飛至廣西平樂上空時,突如其來的機械故障讓情況急轉直下。在狂風的裹挾下,飛機失控,急速墜落。年僅25歲的樂以琴,就這樣將生命獻給了她熱愛的藍天。在戰後的漫長歲月裡,她的事跡因種種原因被深埋於歷史塵埃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民間志願者通過走訪、查閱塵封的日記和報紙資料,才終於為她復原了烈士身份,讓這位巾幗英雄的故事重見天日。

​​三、血戰中原與空襲日寇:中國空軍的韌性與逆襲​​

​​昆明空戰與駝峰航線​​

1942年,日軍將侵略矛頭指向西南大後方,雲南上空警報頻傳。面對日軍零式戰機的瘋狂空襲,中國空軍與美軍飛虎隊攜手合作,以昆明、貴陽、重慶為基地,展開了數百次驚心動魄的空戰。在昆明空戰中,中美飛行員密切配合,利用雲貴高原的地形優勢設下埋伏,多次予敵重創。

與此同時,為突破日軍的封鎖,中美聯合開闢了著名的「駝峰航線」。這條橫跨喜馬拉雅山脈的「死亡航線」,因連綿起伏的山峰形似駱駝峰背而得名。航線沿途氣候極端惡劣,強對流天氣、嚴重結冰現象頻發,加之日軍戰機時常攔截,險象環生。但中國年輕的飛行員們毫不退縮,他們駕駛運輸機,滿載戰略物資,在崇山峻嶺間穿梭。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與親人的永別;每一次降落,都像是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據統計,在駝峰航線執行任務期間,犧牲的中外飛行員超過1300人。他們用生命搭建起一條「空中生命線」,為抗戰勝利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希望。

​​滇緬線反擊作戰​​

抗戰中後期,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中國空軍迎來了戰略反攻的時刻。在滇緬線反擊作戰中,中國空軍緊密配合地面部隊,對日军的補給線、軍事據點展開了猛烈轟炸。1944年,更創造了歷史性的一刻——中國空軍首次越境空襲日寇本土的高雄、基隆等港口。

當中國戰機的轟鳴聲突然響徹日本港口上空時,日軍驚慌失措。中國飛行員們冒著密集的防空火力,精準投下炸彈,港內的軍艦、設施瞬間陷入火海。這場「以血還血」的反擊,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在日本國內引起巨大震動,讓侵略者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民的抗戰力量不容小覷。

​​四、他們無碑,但他們是雲上的旗幟​​

抗戰八年,中國空軍殉國飛行員的名單至今仍殘缺不全。據保守估計,1937至1945年間,中國空軍陣亡人員超過4000人。在殘酷的戰爭中,平均每一架戰機背後,都有3至4人輪值犧牲。他們的墳墓,或因戰火摧毀而無名,或被歲月掩埋於機場跑道下方。許多飛行員犧牲時,甚至來不及留下隻言片語,就永遠地消失在了藍天之中。

但在中國空軍的史冊中,永遠銘刻著這樣一句話:「中國抗戰的天空,沒有一天是沉默的。」他們或許未能成為天空的主宰,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譜寫了一部中華民族不屈的飛翔史詩。每一次升空,都是對侵略者的怒吼;每一次戰鬥,都是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

​​尾聲:他們在天上,永不墜落​​

今天的我們,在和平的藍天下生活、旅行、呼吸,或許已很少憶起那段鐵血悲壯的歷史。在那個物資匱乏、裝備落後的時代,無數年輕的飛行員在幾無勝算的情況下沖天而起,他們不為名利,只為攔下一隊日機,只為多拯救一座城市,只為守護身後的萬家燈火。

他們的名字,許多已被風沙埋沒;他們的容顏,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模糊。但他們的靈魂,將永遠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之上。他們是劃破黑暗的流星,是永不熄滅的燈塔,是中華民族永恒的驕傲。

謹以此文,紀念所有抗戰空軍英烈 ——

沖天一躍,碧血染雲霞;無悔一生,長空是歸家。​​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