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在乎,但我在乎🙂
有時候,成就感不是來自於被看見,而是那份「即使沒有人懂,我依然願意這樣做」的心。
今天,我從青年公園一路散步到大稻埕。從中華路經過西門町、北門,看著一台台公車擦身而過——
明明搭車十分鐘就能到,我卻花了近一小時慢慢走。走著走著,我也笑了,到底有誰會像我這樣?既耗時間又費體力。
可我自在極了。這樣走著,陽光剛好、風也溫柔,真像在細細品嚐生活的滋味。
一路上,我的注意力都放在「緣督以為經」上,也就是脊椎是否打直。自從聽完璧名老師談《莊子‧養生主》後,我便開始練習這份覺察。
它其實和「黃金三角靜心」是一樣的事:回到身體的中軸(中脈)、也就是回到自己。我邊走邊想,「到底有誰會像我這樣,一邊走路一邊關心脊椎呢?」但那份覺知的陪伴,讓我覺得自己活得很真實。
這份「不合主流」的小堅持,讓我想起另一段經驗——那是一場與自信、與誤解的長期對話。
在求學階段,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那時候的自信,大概只存在於麥當勞打工的時光。在那裡,我能自在表達、發表想法。
但一回到學校,這份自在就消失了。班上總有幾個人,會專門挑我這種沒自信的孩子試探底線,想證明自己比較優越。
幸好,成長路上總有幾個英雄,會出手相助,讓我不至於太孤單。我永遠記得,小學四年級那年,我的成績一直在班級倒數。直到遇見葉阿姨——她用愛與耐心教我學習。
四年級下學期,我考了全班很前面的名次。但當時的級任徐老師卻直接對我說:「妳是作弊來的吧?」
那一刻的羞辱,深深印在心裡。後來六年級遇到瓊芳老師,她讓我大量閱讀、打開心門,我畢業那年拿到「成績進步獎」,抱著獎狀忍不住哭了。那不是為了反駁誰,而是我第一次真心相信——我做得到。
多年後,我和同學聊起這段往事。
我能侃侃而談地說:「徐老師也是人,她有她的選擇,但那並不代表我不好。」那一刻,我真的釋懷了。
心裡的結鬆開,也明示了一年比一年的自我和解更深。這是我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我終於不再讓別人的眼光定義自己。
事實上在出社會、成為媽媽之後,這些感受偶爾還是會浮現。
但我更清楚地知道:他人的語氣、輕蔑、冷眼,都與我無關。那只是他個人的選擇。我唯一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心穩住。
「只要你夠穩,看別人都是穩的。」
「你看別人是什麼,你就是什麼。」
你看別人嫉妒,代表你內心也有比較;
你看別人輕蔑,其實是你在尋找肯定。
唯有用愛與祝福的眼光去看世界,
你才能真正明白——你所說的話,代表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回到今年,我接續兩次參加的講座幾乎都與「失智症」有關。對我來說,也許我正在重新找回「記憶」這件事。
我的爺爺中風又失智,在床上臥了多年。長輩們都說他很疼我,但我記得的只有他生病與葬禮的樣子。
直到讀到《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這本書,封面那句話讓我深深震動:
「你用盡全力,拼命留下來陪我,不管歲月如何、病程如何,我都會竭盡一切回應你。」
那一刻,我終於理解了。原來過去那些未被理解的痛,也能在時間裡變成柔軟。
講座結束後,林靜芸醫師聽完我的分享,立刻抱了我一下。那個擁抱,讓我心裡的小洞被溫柔填滿。
我相信,這世界上有人願意聽你說話、願意給你最深的擁抱,都是你曾給出的善意,回到了你身上。
✨成就感,不是來自被看見,
而是即使無人懂你,仍願真誠地走自己的路。
返家的路上,我想起那我懂你意思了的歌——
「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就像我、就像你。」
是啊。
這世界上,也許沒人真的在乎你在乎的事。但你願意誠實地走自己的路、勇敢地說自己的故事、願意在誤解中依然選擇理解,這就是最深的成就感。
而當時我還想著的,是等一下能和親愛的先生去夜市吃晚餐。這樣的幸福,我好在意;而別人,其實不需要在意。
✨我不追求被理解,只想在誤解裡,依然溫柔地活成自己☘️
註1:「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註2:我置身在琢磨coffee,看著這樣的視野,突然想到 @文倩 分享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就連這個也是我今天很在乎的事:)讓我開心分享放限動💗 PS:謝謝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