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三日書|書後感
這一次的三日書寫作,讓我快速瀏覽那些曾經讓人疼痛的畫面。雖然,那些經歷其實早已遠離了我,但遺留下來的,卻是一些難以割捨的情感。
我能理解,當年那位要養活一家六口的父親,僅憑著一輛小小的三輪車賣菜,是多麼艱辛。他獨自扛起一家生計的重擔,那壓力有多沉重。也因此,他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那個從小身體瘦弱的我身上,希望我快點長大,好與他一起分擔。
兩個人一起扛,應該會輕鬆一些。可惜的是,父親太早把他肩上的擔子傾斜到我身上,最後甚至是我一人獨自扛起一切。
扛著扛著,也就習慣了。那份扛起的能力,成了我後來生存的技能,也成了我擔任高階主管的一種職能。在眾多人格特質之中,這項特質恰好最適合我投身公司新創部門的工作。
於是,我習慣一個人衝鋒陷陣,到各部門打仗、要人要資源。也習慣了獨自承受來自老闆的壓力與責備。
是因為曾經那麼卑微地活過,所以我有足夠的韌性堅持下去。也才能帶著部門的同仁,在微光中匍匐前進,最終走向成功的彼岸。
我知道,是那段年少苦日子,賦予了我這般的生存能力。
其實,自我犧牲是我自願的。也許是因為看見父親的辛苦,母親的疲憊。從小看著他們忍受奶奶的苛責:怪父親賺得少,怪我們四個孩子太會吃。父母從未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但這樣的態度,無形中也傳承給了我。於是,我開始想要帶著父母掙脫奶奶的控制。後來才明白,這竟是家族的宿命。因為奶奶,也不過是從她的婆婆那一代延續下來的。
如今的我,已學會接受這一切過往。雖然那些經歷塑造了今天的我,但我始終保有一份覺察的能力——也正是這份覺察,讓我在四十歲那年,如願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帶著妻子與孩子們,遠離家族命運的陰影。
也因為我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當我理解妻子過去的家庭經驗時,我更想幫助她走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我想替她撥開那些層層束縛,讓她得以活出真正的自己。
是那類似的過往,讓我們更能彼此相知相惜。那些從前的生活經驗,成就了我們今日的緣份。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生命早一點輕鬆一些,是不是就不需要這麼早成長?但回過頭來看,也正是那些沉重與不公,讓我與妻子在茫茫人海中認出彼此,成為彼此生命中真正的知音。
過去教會我們忍耐,而愛,教會我們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