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再去中國旅遊:旅行,不該是炫耀的比賽
旅行對我來說,是放鬆、是生活,不是比較
我並不排斥旅行中偶爾接觸到的物質舒適,比如五星級飯店,我也住過。跟團旅遊時住過,航空公司升等招待時也住過,甚至也有朋友因為接待客戶而邀我一同入住。但經歷過幾次之後,我發現——其實也不過如此。
乾淨、整潔、有服務、有儀式感,沒錯,但那些並沒有讓我特別放鬆,也沒有讓旅行因此更有意義。對我來說,旅行的價值不是「花得起多少錢」,而是「你能不能真正地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節奏裡」。
我喜歡簡單吃、簡單住,自在地走在街上
我吃東西很簡單,一個麵包、一顆水果、一杯飲料,有時就能是一餐。不是為了省,而是因為我不需要過度的味覺刺激來支撐我的旅行記憶。我選擇搭大眾運輸,住小旅館、吃路邊攤,因為那才是觀察日常、感受真實的方式。
我喜歡用「一樣的方式」過「不一樣的生活」,而不是用「不一樣的方式」把所有地方都活成五星飯店。
在中國,這樣的旅行方式已經變得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再想去中國大陸旅遊。
不是因為反感,而是政策的改變,讓台灣人在那裡不再能以「一般旅人」的方式存在。現在中國大陸把台灣人當作外國人管理,這意味著你很多地方不能自由進入,住的地方也受限制。你得住那些可以接待「外賓」的指定旅館,通常是四星、五星級的,價格自然也高。
這就違背了我旅行的初衷。
我不是去追求奢華體驗的,而是想跟一般人一樣搭地鐵、吃麵攤、走街道。那些曾經被認為是「中國旅遊紅利」的便宜物價,如今台灣旅人已經享受不到了。當你被迫住高價旅館、用外賓身分消費,那個紅利就不存在了。
同一個地方,怎麼旅行,感受會完全不同
我想到我一個朋友去越南旅行的經驗。他不是台商,只是去看朋友,結果當地的台商朋友熱心地「帶他出去玩」。但出去玩的消費水準,是以當地台商的生活方式在安排——吃高級餐廳、住好飯店、跑高消費景點。雖然他是自己出錢,但又不好意思說不,結果壓力很大,回來後就說以後不想再去了。
但我自己去了越南三次,行程自己規劃,吃小吃、住民宿、搭大眾交通工具,反而每一趟都玩得超開心,而且真的便宜。我才覺得我是真正「享受到了」越南的旅行紅利。
旅行不是只有一種方式,但只有自己決定的旅行,才會真正輕鬆。
我寧願當個普通旅人,也不要被特別對待
我已經承擔了不少生活風險,旅遊對我來說,是一種卸下複雜、回到人群之中的練習。要是為了旅行,還得裝成另一種人、過一種「被特別對待」的生活,那就太累了,也沒有意義了。
所以,與其花大錢去當外賓,我更願意花小錢去當一個普通人。這才是我想要的旅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