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ne
回歸:在虎尾,找回教育的模樣
楔子:那句刺痛人心的話 「李老師,您個子這麼高,我擔心一年級的小朋友會感到距離感。他們需要老師像幼稚園一樣,能抱一抱、親一親的。」 這句話像一把鈍刀,緩慢卻精準地割開李心對教育的熱忱。她看著眼前穿戴名牌、笑容客套的陳太太,心中五味雜陳。那天是開學第一天,她被分派到虎尾鎮上一所面臨裁併危機的小學。她知道自己是代理教師…

台灣教育的失落:一場政治的困境
台灣的教育體系正面臨一場由政治、社會與家庭共同編織的複雜風暴。這些問題彼此環環相扣,讓教育從一個培養人才的事業,淪為各方勢力博弈的戰場。

生命邊緣的選擇:長壽管理中心與回歸計畫
當生命成為程式 我記得那天早晨,天色還沒亮,警示聲就響徹整棟樓。銀色運輸車停在我門口,冰冷的光反射在窗玻璃上。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第幾次被送到這裡——「長壽管理中心」。這座專門接收 65 歲以上老人的未來醫療機構,以科技的極致精準,將人類的生命變成一場可以無限延長的程式。 我坐上車,思緒卻被拉回二十年前。那時,我還能自在走路…

大士爺、鳳梨與繪本:一門課程如何啟動終身學習
從一場授課邀約開始,我的經驗逐漸延伸為課程設計、方法論反思與成人教育實踐的多重線索。這像一場小小旅行,雖然發生在腦海中,卻真實地串連過去、現在與未來。多線人生讓我能同時扮演研究者、課程設計者、學員與地方探索者,將零散經驗整合為可操作的方法與創作。這種能力使我在多重經驗中抽象出方法論,並在成人教育中找到新…

醫學奇蹟的另一面:長壽與虛弱的隱形代價
身體感受比年齡更真實 你知道嗎,其實我並不太在意自己的實際年齡。身體的感受,比數字更能告訴我生命的狀態。最近,我常覺得自己大約五十歲——不是因為生日,而是因為身體開始傳來微妙的訊號:活動不如從前、疲倦容易累積、偶爾需要依賴醫療。身邊的人也是如此,五十歲以前,大家常自豪「幾乎沒用過健保」,可一旦過了五十歲,醫院就像生活…

魔法森林裡的小巫師我實在無聊到
我實在無聊到,每天都在想:下一個作品是甚麼? 有一天起我會懷念現在的日子的~

時代的困境:當個人的努力,被大環境的潮汐吞沒
曾經的順風車:個人努力的黃金時代 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命運往往如同一葉扁舟,身不由己。有人乘風而起,也有人被暗流捲入。朋友的丈夫,就是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 在 2005 年到 2018 年底這段期間,他和我一樣,在大陸搭上了經濟發展的順風車。他奮力工作,賺取了可觀的經濟紅利。這些紅利,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成就,也代表著對未來的期許——也…

《未來食物物語》:終章 - 煙火與鄉愁
在「新紀元30年」的城市裡,生活是無縫且高效的。李子彥和陳家明這樣的大多數居民,每日依賴精準配方的營養膠囊維持生命。味蕾的慾望被數位模擬的風味飲取代,食物,不再是儀式,而是數據。然而,在城市的喧囂之外,嘉義縣民雄鄉的一個隱蔽角落,還存在著一個被科技遺忘的時區。 每逢月圓之夜,學姊家的老院子便會悄悄熱鬧起來。那裡沒有…

最後的餐桌
這篇是GTP寫的,另一篇是Gemini寫的

未來食物物語
第一章:早餐的哲學 李子彥的清晨,從一抹微冷的藍光中開始。他從睡眠艙中起身,走向潔淨的無塵室廚房。早餐是經過奈米技術精確調配的「能量膠囊」。這顆膠囊濃縮了今日所需的全部維生素、礦物質與蛋白質。他將它輕巧地放入口中,配著一杯由植物工廠萃取的「蘋果風味飲」。膠囊沒有味道,但風味飲在舌尖上模擬出清新的果香。窗外,巨型植物…

【未來農業預言】當我們只剩下一顆藥丸,食物還剩下什麼?
這是我實際務農一年,並透過論文研究後,對臺灣農業的真實感受與對未來的預言。我曾參與政府的「農業師傅團」,親身接觸到這片土地的困境與希望。大多數人看不到農業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但我深信,這些趨勢正一步步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超乎你想像的未來。

不自然的活著,為什麼要自然的死亡?
我們每天都活在被科技、醫療和社會結構塑造的世界裡,活著本身已經遠離自然。既然生命不自然,為什麼死亡還要追求「自然」呢?也許,真正自由的人生,不是追求長壽,而是能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決定生命的終點。

高級的 AI 使用方式:把 AI 當作思考夥伴
這篇又是chatGTP寫的,教你如何成為高級玩家。

多線人生:找到自己的節奏
人生不一定要單線走到底,也不一定要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其實生活裡有很多工作,如果你一輩子只做一份,長期下來可能會覺得枯燥、壓力大,甚至快要瘋掉。 比方說,清潔工作、作業員、收銀員、照服員、收費員……這些工作入門門檻都不高,一般人很快就能上手。如果一輩子只做其中一份,你可能會覺得「做到死」,感到疲累和無趣。但如果你把人生切成…

一個關於照顧的巨大盲點:沒有人能永續地照顧另一個人
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常懷抱著一個溫暖卻不切實際的想像:找到一個「對」的人,他或她就能一輩子負責照顧我們。這個人可以是孝順的子女、無私的伴侶,甚至是專業的看護或移工。我們渴望這種「從一而終」的模式,因為它看來最簡單、最省事,能避免未來換人或尋找新資源的麻煩。然而,這是一個巨大的盲點,一個關於照顧的致命誤解。

照顧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我想說的是,照顧失智或失能的老人,真的很累,而且這是這件事情的本質,不是因為誰不好,不管是親人還是外人來做,都一樣會累。 很多人會說:「小時候父母養你,你不也沒嫌累嗎?老了就不能照顧老人家?」或者「你丈夫沒愛心啊」「你不孝順啊」……聽到這種話,我真的很難認同,因為這根本跟人沒有關係。累的是這件事本身,不是人。 小孩和老人完全不同 照…

從辛苦累積到心態轉變:年齡帶來的不是衰老,而是底氣
年輕時的不安與摸索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常常帶著一種不安感。那時候只能不斷去敲門,去求別人給我機會,說:「讓我試試看吧!」可是心裡其實也常常害怕,因為沒有把握,不知道能不能撐得住。 那是一段很辛苦的時光。不只辛苦在勞累,更辛苦在「看不到未來」。有時候努力了很久,卻覺得好像沒有出口;有時候覺得自己像在黑暗裡摸索,只有告訴…

工程職涯中的「老天支持」哲學
我的人生職涯,始終貫徹著一個信念:如果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老天會幫你,但前提是你必須先行動。 這並非迷信,而是我從工程經歷中親身驗證的道理。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離開建築業這麼久,是否還有機會重新開始。就在這時,一個監造工作「莫名其妙」地出現了,我才發現原來有這種既具專業性又具彈性的工作。 然而,由於缺乏品管證照,我必…

失智照護的有效外勞協助:實務經驗與專業服務分享
在台灣,失智症照護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中一個關鍵角色便是外籍看護。然而,許多家庭面臨的挑戰是,外勞雖然有心,卻因流程不清楚、資訊傳遞不足或缺乏實務經驗,導致照護效果不彰。本文將從我長期接觸失智者照護的實務經驗出發,分享如何透過客製化與專業諮詢,有效提升照護品質。

海邊浪花與友情:不期待,不浪費,只為真摯停留
人生就像站在海邊,海風輕撫,海面平靜。大多數時候,生活就是這樣,波瀾不驚,穩定而緩慢。我們只是靜靜地感受,享受這份寧靜。然而,偶爾會有浪花輕輕拍上腳踝,帶來意想不到的貝殼或一絲涼意,那一瞬間的驚喜,便是生活中的小確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