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照顧的巨大盲點:沒有人能永續地照顧另一個人

Anne
·
·
IPFS
·
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常懷抱著一個溫暖卻不切實際的想像:找到一個「對」的人,他或她就能一輩子負責照顧我們。這個人可以是孝順的子女、無私的伴侶,甚至是專業的看護或移工。我們渴望這種「從一而終」的模式,因為它看來最簡單、最省事,能避免未來換人或尋找新資源的麻煩。然而,這是一個巨大的盲點,一個關於照顧的致命誤解。

照顧,是耗盡,不是永續


無論是出於愛、責任,或是專業,照顧本質上都是一種巨大的消耗。它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和體力,更是情感、金錢和精神。

  1. 「用愛發電」的極限我們常說的「愛心」和「孝順」確實是照顧的強大動力,但它們並不是無限的能源。就像電池一樣,愛心也會耗盡。當日復一日的疲憊、壓力、睡眠不足與社交孤立侵襲時,再深的愛也無法抵銷這些疲累,甚至可能轉化為焦慮、沮喪,甚至是怨恨。這就是所謂的「照顧者耗竭」,是許多家庭難以啟齒的痛。

  2. 專業能力的邊界即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照護人員,他們也不是不知疲倦的機器。他們有自己的生理極限,需要休息、需要下班,也可能面臨職涯規劃、家庭變故或個人健康等問題。指望一位專業人士永遠為你服務,是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個體的現實,也忽略了這份工作的本質。



真正的解方:系統,而非個人


長照悲歌的根源,正是我們對照顧的錯誤認知所導致的惡性循環。當悲劇發生時,我們急於尋找快速、表面的解決方案,例如將所有責任推給政府,或是寄望於安樂死。然而,這些治標不治本的反應,並未觸及核心:我們需要改變思維,從**「尋找一個對的人」轉向「建立一個永續的系統」**。

一個永續的照顧系統,應該包含以下要素:

  • 分擔與合作:家庭成員不是把責任全丟給某個人,而是主動分擔,哪怕只是每週替換幾小時,也能讓主要照顧者獲得寶貴的喘息。

  • 多元資源的整合:不再將照顧侷限於家庭內部,而是善用外部資源,如日間照顧中心、社區據點、居家服務員、遠距醫療等,讓專業人士分擔部分職責。

  • 備援與銜接計畫:預先思考,萬一主要照顧者或聘僱的看護突然無法工作,應由誰來接手?該如何進行資訊交接?建立一套清晰的SOP,才能在突發狀況發生時不致於手忙腳亂。

照顧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不是個人的百米衝刺。沒有人可以獨自跑完全程。唯有承認並接受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放下不必要的期待,轉而建立一個更穩固、更人道,也更符合現實需求的照顧模式。這不只是為了被照顧者,更是為了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能走得更遠、更健康。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