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愛實體店?別鬧了,那只是有錢人的濾鏡
今天翻開某本生活選品誌,頭條大標:「**疫情後 Z 世代重返實體店:社交需求勝過價格**」。
內文邏輯很美:
1. 隔離三年,悶壞了 → 想出門社交
2. 先刷小紅書、TikTok 種草 → 週末直衝旗艦店
3. 試穿、拍照、打卡、買單 → 完成「體驗式消費」
我讀完只想問:
這群人月零用錢多少?房租誰付?
兩種 Z 世代,同一屋簷下
A. 比價族(80% 的真實樣本)
行為路徑
百貨/夜市逛街 → 看到外套 NT$2,980 → 手機掃碼 → 蝦皮同款 NT$1,780(含運)→ 當場下單 → 轉頭離開專櫃
決策公式
總效用 = 功能 + 省下的 $1,200
代表符號
- 蝦皮截圖、退貨運費險、折價券堆疊
- 朋友聚會時:「我這件跟專櫃一樣,七折耶!」
B. 體驗族(雜誌採訪的 20%)
行為路徑
小紅書刷到「秋冬奶茶色大衣」→ 週六衝信義 A13 → 排隊試穿 → 店員幫忙搭圍巾 → 鏡子前自拍 9 宮格 → 刷卡 NT$2,980 → 發限動「新戰力get!」
決策公式
總效用 = 功能 + 社交貨幣 + 品牌光環
代表符號
- 小紅書 9 宮格、咖啡廳定位、限量色標籤
- 朋友圈:「這間店的燈光超顯白!」
楊蘭蘭不是 bug,她是 feature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楊蘭蘭事件」——
一位 20 歲出頭的大陸女孩,衣櫥塞滿愛馬仕、香奈兒,開保時捷上班,月光族卻從不手軟。
網友罵:「炫富」「缺愛」「Z 世代價值觀崩壞」
錯了。
她不是 Z 世代代表,她是**權貴二代樣本**。
> 沒有父母每月轉帳 10 萬人民幣,
> 誰能把 Kelly 包當菜籃?
這不是新世代現象,
這是**階級複製**穿上濾鏡的舊把戲——
明朝王公戴玉佩,2025 年換成迪奧 Saddle Bag,本質一樣。
地區差異:臺灣 vs. 大陸 vs. 東南亞
結論:
大陸一線城市才會出現「小紅書種草 → IFC 買單」的閉環,
因為**父母給的錢夠多 + 電商便宜貨也多 = 兩種消費並存**。
科技只是放大器,不是本質
平台做了三件事:
1. 降低炫耀成本(一張照發全球)
2. 擴大受眾(從村裡人看到 1 億粉絲)
3. 創造新貨幣:注意力 = 流量 = 廣告 = 錢
表演型消費從貴族專利變成全民圍觀。
怎麼看「世代趨勢報告」?
下次看到「Z 世代偏好實體店」「年輕人願意為體驗買單」,
請默念三遍:
1. 受訪者月收入/家長零用錢多少?
2. 調查在哪個城市?哪種店?
3. 有沒有區分「想買」vs.「真買」?
你會發現,
80% 的「世代趨勢」其實是階級趨勢。
結論:你不是異類,你只是沒開外掛
消費習慣從來不是年齡決定的,
是以下三個數字決定的:
1. 銀行餘額
2. 父母轉帳
3. 房租壓力
Z 世代沒有統一消費模式,
只有**有錢的 Z 世代**和**沒錢的 Z 世代**。
你會比價?你會蝦皮截圖?
恭喜,你是**沒開外掛的正常人**。
後記:給雜誌編輯的建議
想寫真實的 Z 世代消費報告?
請把問卷分成兩欄:
然後告訴讀者:
這不是世代差異,是階級差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